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大意是說,百病皆起於風雨、寒暑、清溼等外在的邪氣和喜怒等內在情緒的波動。喜怒不節傷害五臟,風雨傷害人的上部,清溼則容易傷害人的下部。
那麼如何使五臟保持健康呢?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大意是說,志意平和那麼精神就專一安穩,“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不良情緒就不會發生,五臟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犯。
什麼是志意呢?《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大意是說,志意就是我們的主觀能動性,由此,我們主動地調御(馭)精神,攝收魂魄,與寒暑等外在氣候情況相適應,積極穩定中和我們的情緒。
什麼是魂魄呢?《黃帝內經靈樞·本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肺藏魄,肝藏魂……”可見,中醫認為,魂魄就是伴隨著精與神的往來出入的精神性物質,其中隨神(精神)往來的是魂,與精出入的是魄,肺藏魄,肝藏魂。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所以,為了使五臟強壯,合理飲食也是應該的,但不要對飲食有所貪著或偏重於某種味道,那樣反倒會傷害相應的臟器(參見《中醫文化隨筆01·飲食》)。
2006年10月21日於北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3·養心
中醫文化隨筆13·養心
中醫認為,在五臟中,心臟是君主之官,能夠產生精神活動。《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為什麼說心臟是君主之官呢?《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大意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著人的精神變化。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黃帝內經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大意是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精神所主宰的地方。如果它健康“堅固”,邪氣就不能侵犯。否則心臟就會受到傷害,心臟受到傷害了精神就會離去,精神離去就會導致死亡。
心主五臟六腑有些表現,例如《黃帝內經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是說悲哀愁憂使心臟“堅固”狀態發生動搖,所以五臟六腑也隨之發生動搖。可見心臟的重要性。
既然心臟如此重要,我們如何養心呢?
《黃帝內經素問·五執行大論》:“喜傷心,恐勝喜。”所以,我們應該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態的沉穩,不要大喜過望,也不要狂妄自大。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大意是說,受到驚嚇則定不住心神,思慮也定不下來,所以導致氣亂。因此,要想養心,也要注意主動保持心態的穩定,即便是受到驚嚇時,也要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提醒我們也要注意良性的心理暗示,主動化解悲哀愁憂,也要保持心態的穩定。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是說味道過於鹹,則傷害心氣。所以要注意飲食要清淡些。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了一些養心的方法。列舉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1、“精神內守”,“不妄作勞”。儘量節省精神,不執著於妄念和相應的勞作。
2、“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