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mèn)心。”大意是說,酸走筋,多食令人癃閉(小便不暢);鹹走血,多食令人口渴;辛走氣,多食令人洞心(心似空洞無物);苦走骨,多食令人變嘔(本不欲嘔,變而為嘔);甘(甜)走肉,多食令人悗心(心中悶悶不安)。
除此以外,注意清淡飲食,不要貪食肥甜之食。《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大意是說,肥膩食物令人生內熱,甜膩食物令人腹脹,長期飲食甘肥厚味,阻滯氣機,成為消渴(糖尿病)。
所以一般正常人的飲食補養就是合理飲食,在五味上不要偏頗。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如何補養呢?《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意是說,由於中氣(脾臟之氣)虛弱而產生的形體虛弱,應該用溫氣藥補養中氣,因為脾能健運,營養增加,使肌肉形體逐漸豐滿。人體的精髓虧虛,應當補之以厚味,使其逐漸充實。厚味一般指富於營養的動植物食品,也指熟地、肉蓯蓉、鹿角膠等味厚的藥物。
如果不是在醫生指導下的病人,一般人不要盲目服用補品、補藥。為什麼呢?《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中醫認為,藥食的寒熱溫涼屬性為氣,酸苦甘辛鹹為味。這段話大意是說:味厚的藥食服用多了不僅不能補,反而起到了瀉的作用,味薄則起到通的作用。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就是這個道理。對於補氣藥食,薄則起到相應發洩的作用,厚了則會發熱。例如寒性藥食服多了,就會寒鬱化熱,“厚則發熱”。臨床上有的人輸入寒性中藥液體量大,或速度快而出現高燒打寒戰的反應,對於這類藥物,可以透過量緩慢、溫敷輸液管、液體量不宜短時間內過大等方式避免上述不良反應。有的人服用人參出現全身發熱,流鼻血、蕁麻疹、腹瀉等過敏反應,都是“厚則發熱”的表現。“厚則發熱”對人體是不利的,會消耗人的體力。《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之氣衰……壯火食氣……”
所以,我們應該注意不要“誤補含冤”。其實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最好的補養方法就是“氣味合而服之”,其次就是調節性情的養生,而不是僅靠利用外在補藥(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中養生和養五臟的內容)。
2006年11月7日於北京
32·西醫
32·西醫
中醫文化隨筆32·西醫
作為中醫師,對於西醫也不應該排斥。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láo,濁酒)醴(lǐ,甜酒)論》:“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鑱,chán;鑱石,過去治病的石針)針艾治其外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黃帝問:上古聖人做湯液醪醴,為什麼做了而不用呢?岐伯說:自古聖人做湯液醪醴,是備用的。所以上古做湯液,一般用不上。而中古的時候,人的道德水準下滑,邪氣經常侵襲體內,用這樣的湯液醪醴服用可以保全身體。黃帝問:那麼為什麼現在也不用過去的湯液醪醴作為藥物了呢?岐伯:現在人的思想更加複雜,道德繼續下滑,正氣更加不足,邪氣更加猖獗,所以服用湯液醪醴已經起不到什麼治療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