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薛濤有才氣也許是對的,品行嘛,不提了。她在九歲時,就寫出了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當時她老子差點被這句詩氣死。
後來因為窮困,本身又渴望奢侈的生活,主動入娼籍。果然是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這樣的女子拋去才氣不說,生活作風上與李紅香蔦差遠了。
但唐朝有一種紙張終於開始拉開帷幕,登上舞臺,那就是——宣紙!
宣紙有可能出現在東漢,是蔡倫弟子孔丹用青檀樹皮製成的白紙。不過這一說法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在現在依然還沒有四川黃麻紙有名,真正揚名還要再到幾十年後,世人稱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不過洛陽街頭開始出現宣紙出售。現在沒有名氣,價格也適中,王畫這一次回來,特地帶了一千多紙宣紙,以備書寫。
但王畫做過比較,這時候宣紙與他前世的宣紙技術還是有很大懸殊的。
王畫在腦海子裡也曾想試著製造這種宣紙,特別是李煜親自監製的宣紙極品——澄心堂紙。
但想一想宣紙的工藝與所需的時間,只好望洋興嘆。
首先是材料,必須要皖南特產青檀樹的樹皮,還有皖南砂田裡所產的稻草。再加入楊桃藤汁、石灰、草鹼等材料。青檀皮等材料在皖南好找,可在鞏縣,到哪裡有,難道也要去用船運來。當然,宣紙的生產基地,可不是皖南一處,到了後來,隨著技術的發達,也有一些廠家利用其他材料代替,如臺灣就用雁皮與桑樹皮代替的。因此除了宣城外,後來的中國還有四川與浙江也生產宣紙。
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工藝,材料要經過經過長期的浸泡、灰醃、蒸煮、洗淨、漂白、製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方能製造出優質宣紙。當然不同的配方與工藝,所作的宣紙也有不同,在宣紙中有幾十個品種。可想一想材料與工藝時間,王畫最後嘆了一口氣。
暫時還是不要想吧。等到以後有機會再說。
除了宣紙外(澄心堂紙,王畫只好想一想了,更不想製作了),還有張大千捧紅的一種紙,最適合寫字作畫,甚至某些時候比宣紙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四川所產的夾江紙。
這種紙工藝比宣紙相對而言,要簡單一點。可還是材料問題。第一需要夾江所特產的竹麻(白甲、水竹等的一年生嫩竹),第二還需要夾江所產的水質。想想李白寫的蜀道難吧。
王畫想都沒有想。
不過從夾江紙,王畫又想到了另一種著名的紙,富陽紙,這同樣也是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現在唐朝就開始了竹紙的製作,這時候的竹葉,王畫也做過考察,因為沒有使用漂白工藝,除了色黃外,竹紙性脆。因此進入不了上流社會。
這段歷史,因為他收藏中就是古紙,其中象清朝仿金粟藏經紙每帙市價在十萬元以上。至於真版,不好意思,看不到了,看到了也是無價之寶。
因此王畫也十分了解,並且考研過它們的工藝。這也是收藏的一個基礎,沒有知識面,是不能辨別真假的。特別是贗品氾濫成災的情況下。
竹紙紙薄,便於印刷攜帶,成本低廉,可工藝一直到了元明,才從福建開始,因為使用了熟料生產與天然漂白。竹紙工藝才特飛猛進的。
對於一個精益求精的大師來說,就是造紙也至少是富陽紙吧。不過現在這交通,這工藝技術,王畫想到好多好東西,都拘於這種大環境,無可奈何。
但生產不出來夾江紙,生產普通的竹紙還是容易的。省得現在一張紙有原來的十張厚。
他既然想好了,王畫說做就做。竹子還是江南的最好,或鞏縣也有許多野生的小竹子,材料成本很低,上山砍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