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平的石塊,並在洞口處堆積出一道臨時的屏障,以防範地底怪獸的進攻。

準備工作完成以後,牛頭人聚集起來,唐·奧德鄭重地把一塊從原來家鄉帶來的石頭,埋入洞穴中心的地下,這塊石頭叫做思鄉石,按照牛頭人傳統,代表他們經過遷移已經找到了新的家園。

在平整土地的時候,唐·奧德和擅長工程的幾個牛頭人和穴居人,已經在一面大石頭上繪製好工程藍圖。兩個種族齊心合力,藍圖上的建築一座座的很快建成了。首先是育兒室,以方便照顧那些小孩子,接著是儲藏室、廚房、食堂、休息室、練習房、工具室……穴居人幫了大忙,他們天生善於開鑿洞穴,穴居人體內有一個酸袋,儲藏分泌出來的特殊體液,這種酸性體液可以腐蝕大部分堅硬的岩石,再加上出色的組織協調和豐富的經驗,穴居人能夠開鑿出恢弘的地底通道,在第二次尼貢戰爭中動員了數百萬的穴居人,奇蹟般挖掘出偷襲特曼首都的通道,使尼貢在戰爭初期佔據了上方,現在幫助牛頭人在石壁裡挖幾個洞,簡直是小菜一碟。見識到穴居人的本事,唐·奧德甚至考慮請他們幫忙挖幾條隱秘的通道,連通旁邊的其他洞穴作為緊急出口。

開挖洞穴產生的大塊岩石被牛頭人很好地利用起來,經過切割和打磨,有些石塊用來在洞口建造真正的石牆,原來隨便堆積的石堆已經被拆除,其他石塊被製成桌椅和各種石器,很快挖好的石洞中根據各自的用途擺滿了各種石製品,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方便多了。

二十多個日夜過去,部族的建設進入尾聲,在主洞穴中心的平地上,一圈巨大的石板圍成一個環形,環形中央就是埋著思鄉石的土地。石板上面用拳頭大小的字記錄了裡特部族的歷史,這些石板是裡特部族遷移到這裡以後重新制作的,在一面石板有新添的幾句話:“四百零八年,遷移,先至尼爾城,入尼貢聯盟,再遷移至穴居人哈瓦尼部族旁,兩部族交好,此地以哈納斯名之。”這圈石板圍著的區域,牛頭人稱之為“禱告之環”,是他們禱告神明、緬懷先人的神聖地方。

在禱告之環周圍的空地上,佈置有很多石凳、石几,是牛頭人們聚會和聊天的場所。在空地四周的石壁上,分佈著新開鑿的十幾個洞穴,這些都是部族的公用石室,有些洞穴的門口裝設有厚重的石門,恐怕只有類似牛頭人的巨力才能推動。

最後的步驟到來了,牛頭人要在地火上建立熔爐!因為穴居人不耐酷熱,加上牛頭人更富有經驗,這項工作由牛頭人獨立完成。除了參加巡邏隊的必要人員,所有的成年牛頭人都回到部族。建立熔爐不僅是一項工程,牛頭人把這件事情當作一項儀式、一個象徵來看待,當熊熊的爐火燃起、滾熱的鐵水流淌出來的時候,牛頭人才認同新家園的建設完成,並肆意地體會豐收的喜悅。

將地火泥灰、碎石粉和沙土混合清水攪拌定形並晾乾,牛頭人制作了很多隔熱板,這些隔熱板在具有一定強度的同時,有著非常好的隔熱能力。牛頭人把一塊塊隔熱板鋪設在地火口上,熾熱的火焰被封閉在地下,等不及的牛頭人將一桶桶水澆灑在紅熱的地面上,水汽升騰而起,參加工作的牛頭人一個個汗流浹背,但他們高漲的熱情更勝過蒸氣,很快地火口周圍的地面被平整,石塊、隔熱板、泥灰、沙土,各種建築材料從外圍牛頭人那裡流水一樣送了進來,很快熔爐的基建完成了,一個大型爐灶圍住了地火口,天然的火口已經看不見了,透過人工的爐膛和迴路,地火被引到幾個人工火口上,一個最大的主火口是留給熔鍊用的高爐的,在周圍還分佈著一些小型火口,可以進行小型的冶煉和打造。透過各種機關和隔熱板、進風口,牛頭人可以控制各個火口的出火時機,並調節火量大小。

又經過十幾天的辛勤工作,熔爐高高地立在了主火口上,精心挑選的鐵礦石和冶煉輔料已經裡面熔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