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呃……要多少?”

“等等,我想想啊。好像是……硝七十五斤,硫磺十斤,木炭十五斤。先這麼著,該當是沒錯的吧。”馮虞越想越覺著心虛,“要不這樣,每樣再另加五十斤。”

範長安倒沒覺著有何不妥。這數目,對軍中儲備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早在洪武年間,明軍武器配備便為“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火器的比例佔到一成。至於火器種類,更是名目繁多。什麼火炮、火銑、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等等,單單火箭便有數十種之多,簡直是令人眼花繚亂。至於隨營火藥,動輒以萬斤計。這區區百十斤,千戶呼叫那是理直氣壯。

馮虞又吩咐道:“哦,還有一事,日後家兵家將也不好再穿尋常家丁服色,回頭我另琢磨一套。你與忠叔說,家中需常僱三兩個手藝好的裁縫,家中穿耗甚多,總到外頭買不方便,也費錢……算了,這事還是我自行交待。若無事,你自去忙吧。”

待範長安走後,馮虞當即設計熱情高漲,取來紙筆,做起了總工加服裝設計師。一張藍本,一張服裝圖樣,馮虞一時間奇思妙想迭出,左右開弓,齊頭並進。不過若是另有穿越人士在一旁細看,便會發覺,這些圖樣都是似曾相識。

看那火器圖,分明便是自生火銃,也就是後世所謂隧發槍。此時歐洲與明軍中裝備的皆是火繩槍(大明洪武、永樂年間即普遍裝備火繩槍,時稱手銃)。此時歐洲火繩槍有效射程達百米,可打透歐洲騎士披掛的重型胸甲。大明手銃威力不及。不過火繩槍遇風雨則無法擊發,發射速度也提不起來。17世紀初期,法國人發明實用型隧發槍,1635年,明代火器發明家畢懋康獨立研製撞擊式燧發槍,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使瞄準較為準確,並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都可發射。

馮虞前生曾在軍博見過隧發槍實物,網上分解圖樣更是不可勝數,此時可謂是信手拈來。本來還想著弄出後裝線膛槍來,只是想想如今的工藝,要在槍膛內壁車出來複線,彈丸直徑還得與膛線嚴絲合縫,難度勢必登天,只得作罷。不過,隧發槍的外形倒是大可更動,仿著前生軍訓時操持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形制,槍托、護木、準星、照門、通條、卡座式三稜軍刺,還有紙殼定裝彈。

只是按著這份圖紙,任是誰都可想見,純以手工打造,還得尺寸如一,造價絕對不菲。誰讓馮虞有錢呢,造個百來吧還是不必皺眉頭的。再說了,還有公款嘛。

另一幅圖,若是後世軍迷則一望可知——這分明是一件戰術背心。坎肩狀的背心,前方胸下四個大號外袋可裝槍彈,右胸兩個胸袋可放雜物,左胸上則一溜下來四條搭絆,用來鉤掛裝備,兩邊後側腰部還有多條搭絆,用來掛軍刺、水囊等物。背心在胸前用上下三個結纓扣合。畫好之後,馮虞上下左右打量,越看越是得意,這玩意兒,可是提早問世四百多年啊。看著看著,馮虞不禁啞然失效,我這究竟算是發明還是剽竊呢?管他呢,先幹起來。

馮虞當即讓人找來忠叔,同時叫個親兵給朱潛傳話,讓他在軍中匠營找幾個鐵匠、木匠,下午備詢。

看著手中這圖樣,忠叔兩眼瞪得溜圓:“少爺,這、這是個什麼東西?”

“這個啊,是與家兵家將穿用的,你看如何?”馮虞一臉得色。

忠叔左看右看半天,冒出一句:“不怎麼樣,怎麼看怎麼想百衲衣,哪個畫的,如此怪異?”

馮虞當場哽住,好半天才回過氣來,趕忙將這“百衲衣”的功用詳細講解了一番,末了還加了一句:“畫這個可花了我許多心思。”

一聽居然是少爺的手筆,忠叔立時省得方才說錯話了。“原來如此,卻是我老糊塗了。經少爺這麼一說,這、這背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