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部分

株連!

要是堅持依照法律來辦的話,紀恢的老爹和弟弟還有母親以及整個襄平侯家族,統統要處死!

倘若是別的案件,那也罷了。

但此案,卻是給漢室朝廷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紀恢的行為,分明就是故意要報復紀嘉和紀相夫。

倘若依照漢律執行。

紀恢腰斬,其家族全部死罪!

那麼以後,有人在爭奪家產或者對父母的安排不滿意,橫下心來,學習紀恢的榜樣,怎麼辦?

這就好比後世,南京老太太一倒地,全國道德水平下降一大半,道理是一樣的。

這會帶來一個道德上的勃論。

給壞人可乘之機,甚至還會引發整個社會秩序與倫理道德的崩潰。

而不追究此事,那麼,國法何在?法律還要不要維護了?

以後再遇到有人謀反,那人的家族拿紀恢的例子出來說事,怎麼辦?

這裡,就必須要提到一個關鍵的事情了。

那就是漢律,有判例的存在。

漢室律法判決,是繼承了秦代的法律精神,某案,若有先例可循,那就依例判決。

譬如張釋之當年做出的許多裁決,都成為判例,為當世官員斷案的依據。

後來,董仲舒以春秋決獄,依照春秋記載的案例來裁斷司法,同樣是因此而來。

是以,這個案子,一出現,立即就引爆了輿論。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壓過了前方的戰事,成為了朝堂上爭論的焦點。

到底是人情大於法律?

還是法律高於一切?

法家舌戰群雄,黃老、儒家自也是不肯罷休。

這是道統之爭,是理念之戰。

輿論滔滔,劉徹在旁邊看著,心裡也是焦急不已。

因為他清楚,此事,一個弄不好,就要變成西漢版本的大禮儀、牛李黨爭了。

因此,他不能坐視不理,必須插手此事,儘快為這個爭論畫上休止符!

前世,此案劉徹也曾有所耳聞。

不過,那個時候,他已經遠在河間,對此,印象並不深,加之時日久遠,印象有些模糊了。

他只隱約記得,此案,最後是和稀泥了。

但具體過程與方法,卻是已經記不大清楚了。

是以,他才要請教自己的大臣們。

尤其是張湯,汲黯以及寧成與主父偃。

張湯與寧成是法家出身,但與其他法家大臣不同,這兩人並非是原教旨主義者,是那種會抱著法家的死板觀念,不肯變通之人。

尤其是張湯,提出了儒皮法骨這個理念的人,豈會是摳字眼的人?

至於汲黯,作為黃老派的代表性人物,劉徹也想聽聽,汲黯對此的看法和意見。

而主父偃,素有機智,或許能想到一個解決辦法,也說不準!

張湯看了看劉徹,其實。他最怕的就是太子問他這個事情。

襄平侯家出的這麼一個二百五,別說是他,就是晁錯的老師。張恢,對此,也是一籌莫展。

法律規定了,謀反者族。

這條律法是不容商議的!

否則,謀反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沒有了震懾,這天下野心之輩還不蠢蠢欲動?

但是,真要依照律法執行。紀嘉何辜?紀相夫何辜?

這豈非就成了妄殺好人了?

還會引發社會道德淪陷,秩序失位。

是以,這事情真是無比棘手!

無論是人情大於法律。還是法律高於一切,無論怎麼判決,最後的結果,都可能帶來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