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0部分

人打來的炮彈難以命中。這對雙方來說,實際上是比較公平的。美軍5艘巡洋艦在前五分鐘的炮擊中,基本上沒有對第2巡洋艦編隊構成威脅,反而浪費了不少的炮彈。另外,也正因為要保證炮擊的準確性,5艘“邁阿密”級巡洋艦不得不保持16節的速度,而沒有繼續加速,最終也因此沒有能夠逃出戰場。大概,這5艘巡洋艦上的艦長都是才提拔起來的吧,如果是有經驗的艦長,就應該在這個時候繼續加速,而不去管炮擊的準確性,用炮擊來打亂對方的編隊,趁機脫離戰鬥,逃出戰場,而不是留下來等死。要知道,在戰局對己方不利,同時艦隊司令官又沒有要求巡洋艦留下來繼續戰鬥的情況下,巡洋艦最拿手的就是逃跑,而不是與對方比拼火力。

六點五十一分,第2巡洋艦編隊的速度降低到了18節,為了能夠抄到美軍編隊的前面去,最前面的領艦在繼續調整航向的同時,保持著18節的速度。同時,6艘“節氣”級巡洋艦也在這個時候對美艦進行了還擊。雙方之間的炮戰也是從這個時候正式開始的。

與戰列艦相比,巡洋艦的火力弱了很多,可有一點是戰列艦所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巡洋艦主炮發射炮彈的速度。當時,美軍的8英寸火炮每分鐘能夠發射4發炮彈,而唐帝國海軍的200毫米重炮每分鐘也能發射4到5發炮彈,而最好的戰列艦主炮,在不考慮瞄準的情況下,也就每分鐘2發而已。也就是說,在同樣數量的火炮情況下,巡洋艦的炮擊密度是戰列艦的2倍。

隨著交戰距離逐漸拉近到7000碼左右,炮戰成為了一場血腥的戰鬥。特別是當雙方的副炮也投入到了戰鬥中的時候,傷亡數字更是直線上升。在這個距離上,不管是8英寸的重炮,還是200毫米重炮,都可以用普通的穿甲彈打穿對方薄弱的裝甲,甚至連120毫米,以及5英寸口徑的副炮都能夠威脅到對方的巡洋艦。這也正是重巡洋艦最大的缺陷,在擁有猛烈的火力的同時,卻沒有足夠的裝甲!

重巡洋艦誕生的時候,為其設定的基本戰術是在高速航行中進行炮擊,利用速度來避開對方的炮彈,從而達到防禦的目的。也就是說,重巡洋艦的優勢是速度,而絕不是裝甲。這與已經被淘汰掉的戰列巡洋艦有點類似。可問題是,在面對面的炮戰中,速度是肯定快不起來的,特別是當雙方的指揮官都想打垮對手,同時又願意與對手賭運氣的時候,更不可能在高速航行中開火。在喪失了速度優勢的情況下,重巡洋艦上的裝甲就顯得薄弱不堪了。正因為如此,大戰期間,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都在儘量避免讓重巡洋艦參加炮戰,而重巡洋艦執行的最多的任務是為航母護航,支援陸戰隊登陸,以及在艦隊炮戰中對付弱小得多的驅逐艦。而在需要安排小型艦隊單獨行動的時候,美國海軍更喜歡用速度更快,更為靈活的輕巡洋艦與驅逐艦搭配,而帝國海軍則會讓大型驅逐艦組成單獨的編隊,而很少讓重巡洋艦這種造價昂貴,“皮薄餡大”的戰艦參加。幸運的是,帝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擁有不弱於對手輕巡洋艦的實力,所以才沒有暴露出缺乏輕巡洋艦的缺陷。

對雙方巡洋艦上的官兵而言,在接下來的十多分鐘時間裡,戰鬥與屠殺是沒有多大的區別的。只要中彈,那麼就必然會有傷亡,而且隨著交戰距離越來越近,中彈的頻率也就越來越高。當時,“立秋”號在一分鐘內捱了八發炮彈,其中三發8英寸的,五發5英寸的,這八發炮彈直接把這艘巡洋艦打成了殘廢。美軍的5艘巡洋艦也好不到哪裡去,十多分鐘裡,幾乎全部受了重傷,編隊最後面的兩艘已經開始緩緩下沉了!

到七點過七分,第1巡洋艦編隊加入了戰鬥。6艘“江河”級並沒有趕過來,而是在到達了戰列艦編隊的西南面,擁有了開炮的射界,在距離美軍巡洋艦編隊大概還有11000碼的時候,由雷達,以及趕過來的水上飛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