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量的路人駐足觀看。
看著一輛輛塗著日本太陽旗徽號的坦克,永田鐵山的心裡多少感到了一絲欣慰。
日本總算有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了,雖然這一天來得多少有些晚。
雖然早在一戰爆發之前,日本就和英國建立了戰略同盟。而在一戰期間,日本雖然派出了海陸軍隊隨同英法軍隊作戰,但日本對參加歐洲的戰爭並不熱心,而是熱衷於當“觀察員”。在坦克誕生的第一刻起,日本的軍事觀察員就就嗅到了坦克的所帶來的魅力,並將這種新奇武器資訊傳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壽命短、火力弱和裝甲差等缺陷讓日軍高層覺得難以接受。加上坦克造價昂貴的關係,因而坦克在日本軍隊中並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在一開始,日軍只試驗性的裝備少量從英國進口的坦克,同時又從歐洲各國購買幾款當時最先進的坦克樣品,以作為自行研製的樣本。到1920年“海參崴事變”前夕,日本共配備了不到100輛“雄性”、“雌性”和不配備武器的補給坦克。中日第二次戰爭爆發後,在華軍進攻日軍駐守的旅順口——金州防線的戰鬥中,20輛日本坦克首次參戰,但由於速度、防護和火力都不能同華軍的坦克相比,因而在戰鬥中全部被摧毀。在遼東戰場的歷次戰役中,華軍共有600餘輛坦克參戰,首次在亞洲戰場實現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協同步兵快速突破敵軍複雜防線的作戰效果。在海參崴戰役期間,3輛日軍的英制“馬克iv”重型坦克曾和3輛華軍“陸巡1”型坦克遭遇,戰鬥結果是日軍坦克一輛被擊毀,另外兩輛狼狽逃走,中國坦克則沒有任何一輛被擊傷或擊毀。這是有記錄的中**隊和日本軍隊之間第一次坦克間的戰鬥。;
在中日兩國停戰聯手對付蘇俄後,華軍裝備的大量先進的雙炮塔和單炮塔坦克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殲滅了大量蘇俄騎兵。華軍先進的裝備一度讓日軍將領自慚形穢,日本人於是開始了不惜代價的奮起直追。
在歐戰即將結束之際,日軍便開始從英國購入多輛“馬克iv”坦克。並從英國僱傭了幾組全員坦克乘員和幾名軍事顧問。英國人當時的目的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強大的工業和科技實力,並沒有xiangdao日本人是想建立自己的坦克部隊。
在同中國的戰爭結束後,從英國購入的坦克曾在東京的“坦克周”中向日本公眾做了展示。隨後日本軍方又對其做了幾次演示和試驗。之後這些坦克大部分被送到日本各地及朝鮮南部的日軍控制區做巡迴展覽,而後則成為了靖國神社的展品。因為“馬克iv”型坦克並未給日軍留下太好的印象,況且這種坦克的設計在當時yijing落後。但這是日本軍界大部分人首次見識到坦克這種武器,並且對之後日軍決定裝備坦克的決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進英國坦克不久,日本便根據英國的經驗自行研製出上第一款實用的“甲”號坦克,但日本人很快發現這種坦克並不象想象的那樣完美,在演習中,它雖然能夠有效地突破敵軍陣地但卻在突破中在戰線上留下很多空缺,不能做到徹底消滅敵軍殘餘兵力。而後日本坦克的設計者向日本軍部提出製造一種造價更低、重量更輕、速度更快且行動更加靈活的坦克,可以象傳統騎兵那樣去清理“甲”號坦克留下的戰場空缺並可用於追擊殘敵。軍部正式批准了特里頓的建議,並將該坦克的研製計劃命名為“乙”號輕騎兵戰車”。
“乙”號輕型坦克的原型車很快被建造出來並進行了測試。這種坦克在坦克後部有一個大號的固定盒狀炮塔,供乘員在其中工作。為增加動力而特別配備的雙引擎則放在坦克前部,兩個引擎各驅動一側的履帶。轉向的時候必須由駕駛員熟練操作兩個引擎的油門和剎車,稍不留神就會熄火。而原地專項通常是讓一側的引擎停轉,另一側引擎正常工作,但在鬆軟地面上容易導致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