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炮兵與空軍合作,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射擊演習。在演習結束後,施特拉塞爾發表了講話,從他的語調上,我能夠知道他已經立下定了決心,這一次是絕對具有決心,想使波蘭問題獲得總解決,即使付出戰爭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當然,假使波蘭人在德國的壓力之下屈服了,則和平的解決仍非毫無希望,而且施特拉塞爾深信西方國家不會訴之於武力。他對這種理論,曾經不惜口舌來加以解釋。他的主要理由是這樣的:一,英法兩國在軍備方面還很落後,尤其是在空軍和防空兩方面更是如此。二,西方國家要想對波蘭作任何有效的援助則唯一的途徑就是要攻擊齊格菲防線。但西方國家卻無此項力量,也不願作此項冒險,因為這是一定要犧牲大量生命的。三,國際情況,尤其是地中海方面的緊張局勢,足以使英國的行動自由受到相當限制。四,法國國內的情況。五,負責政治家的個性。施特拉塞爾認為張伯倫和達拉第都是不敢作宣戰決定的。”
“最使大家感到驚異的,同時也最能造成深刻印象的,即莫過於公佈了與俄國簽訂同盟條約的訊息。施特拉塞爾宣說,利用這個手段,他也就奪去了西方國家手中的王牌,今後對於德國連封鎖也都不會再有效了。他同時也暗示著說,為了便利於這個同盟條約的簽訂,他也在波羅的海方面和有關波蘭東界的問題,對於俄國已經作了相當的讓步,但是他的這種說法卻並無任何理由,可以解釋為對於波蘭的完全瓜分。”
“陸軍總部對波蘭發動攻擊時,所用的兵力為42個師的正規部隊,包括新成立的第10裝甲師,和一個由要塞部隊所新編成的步兵師,即第50師。他們一共為24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6個裝甲師,4個輕型師,4個摩托化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此外還有16個新成立的師,並且在總動員之後始能編成,預定用在第二波到第四波之間。這些部隊最初當然不能算是第一流的部隊。黨衛軍師和一兩個加強黨衛軍團也都奉命參加波蘭戰役。”
“在西線方面只留下了11個正規師,一些大約相當於一個師的要塞部隊(和35個新編師,作為第二線到第四線的部隊。完全沒有裝甲或摩托化部隊。所以一共雖有46個師的兵力,但其中只有四分之三是適合於戰鬥條件的。曾經接受一個空降師的訓練與裝備的第22步兵師,,留在德國境內供陸軍總部直接調遣。德國空軍的主力也是用在波蘭方面,共分兩個集團軍,而在西線方面只留下了一個較弱的第3集團軍。”…;
“像這樣的分配兵力,德國當局所冒的危險實在是相當的巨大。在這個時候,德國最高統帥部已經知道法國陸軍的實力在90個師左右。實際上,在1939年秋天裡,法國在3個星期之內,一共編成108個師的兵力。其中包括著57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1個裝甲師,和45個預備師,此外還有強大坦克和炮兵部隊的支援。法國的預備師都是由已經受過充分訓練的預備兵員所組成;而德國的新部隊卻大部分是由新兵或第一次大戰中的老兵所組成。所以毫無疑問,從第一天起,法軍在西線上的兵力就早已超過德軍很多。在另一方面,英國對於陸上兵力的貢獻卻十分的有限。它一共只有4個師,而且甚至於到10月上旬才達到了歐洲大陸。”
“德軍對波蘭的作戰計劃基礎,是要想盡量利用其邊界的全長,以便從一開始起即能包圍敵人。所以德軍的部署是在側面分成兩個距離頗遠的集團,而留下了中央地區幾乎是門戶洞開的。北方集團軍群的總司令是博克上將,參謀長是沙爾穆茲將軍。下轄兩個集團軍,一共包括5個步兵軍和1個裝甲軍。它們又一共指揮著9個正規步兵師,包括新成立的第50步兵師,8個新動員的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一共21個師。此外在東普魯士還有肯尼格斯堡和羅茲的要塞部隊;在波米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