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的影響下,光歷皇帝帶頭改變了科舉的試題,一糾死讀書的風氣,重視策論、懂現代科學、更加務實的讀書人得到重用,慢慢取代了那些古董般的八股學究、呆板之士。
按照協議,光歷皇帝又把海岸線上幾個重要的港口都借給了皇太極,讓他可以以這些港口為跳板,跟周邊的國家搞貿易,巨大的利潤不但使得大清的官員更加富裕,連許多逐利的漢商也都被綁上了大清這條船,成了大清最有力的支持者。
不到一年半,在大清所向無敵的鐵蹄下,整個大明境內的亂黨賊匪就被清剿殆盡,不到兩年,大清的一切都成了大明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包括他們的強大、富裕、仁義,以及賢明的皇帝皇太極。
很快,三年之期眼看就要到來,皇太極宣佈開始收回留在大明境內借給光歷皇帝使用的官員和軍隊。
這下可不得了,花費三年時間按照皇太極的計策在大明深深紮根,跟當地世家大族搞得關係盤根錯節的大清上下官員們把要走的訊息一透露,立即牽動千絲萬縷的利益,一場呼籲挽留他們的運動迅速發展起來,聯名信什麼的雪片般飛向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解決此事。
與此同時,大清借來跟各國發展貿易的各港口受不住大清停止使用港口以及各國威脅著表示只跟大清交易,不同意明朝接手繼續貿易的壓力,提出了港口永久歸屬大清的意見。
坊間更是開始傳言大清的皇后是天命之人,大清國主皇太極手握真正的傳國玉璽,私下傳說著這才是真正的天子,正統的皇帝。
好不容易熬到協議期滿,皇太極沒有理由再把他的人馬留在大明境內把持軍政大權的忠明官員們氣得吐血,可惜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大清的富裕、先進、強大已經摺服了許多年輕一代的明臣。強硬保守派的明臣已所剩無幾,再也掀不起更大的浪潮。
一場外人看不見的逼宮好戲在多爾袞、多鐸等大清的親王們導演下悄悄上演,沒兩天,光歷皇帝便公佈了禪位的詔令,走下寶座,派出儀仗,往盛京恭迎皇太極入關登基為帝,從此掌理清明兩國。
然而事情總是有明暗兩部分,有人願意讓皇太極入關稱帝,就有人不願意改朝換代,於是在大清力量頗為薄弱的南方,一股股反清力量糾集起來,悍然宣佈脫離光歷皇帝和皇太極統治,擁立崇禎堂弟朱由榔為帝,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朝廷,稱永曆帝。
面對經過大清官員軍隊梳理之後趨於統一的全國大勢,南明朝廷這點反抗力量在皇太極看來猶如螳臂擋車,不足為慮。
再到紫禁城接過光歷皇帝禪位的詔書,進行一系列祭天告廟的儀式,改朝換代統稱大清帝國之後,皇太極便把討伐南明朝廷的任務交給了吳三桂。而光歷皇帝則改封和碩宋親王,成了滿清鐵帽子王之一,留在京中繼續安享榮華富貴。
對於朱慈烺,以及他兩個弟弟——現在的定親王和永親王而言,胸無大志又飽受戰亂驚嚇的他們,擁有眼前這份尊貴富裕安定的生活實在比什麼都強,再加上皇太極有意聯姻,讓他們都娶了滿人的女子為妻妾,更是讓他們都對大清失去了抵抗意識。
為了免除禍患,不要被利用和枉死,他們比別人更害怕跟明朝的官員親近往來,更維護皇太極接管大明江山的正統合法性於是他們全都成了皇太極的養子,並甘願地承認了福臨皇太子的地位。
瞧著這大異於原來歷史上多爾袞攝政下血雨腥風的奪朝篡位,顯得以退為進,軟刀子殺人不見血的新歷史、新氣象,蘇淺蘭好不感慨,原來還可以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來成就大事不過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思想、胸襟氣度和高瞻遠矚的謀略,也只有這樣,才是他的手筆,是他能想得出來的棋局。
綠野篇 第三百零七章 遷居紫禁城
青草蒼蒼的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