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使用的寬刃箭是遊牧部落遊牧民族常用的。
青藏高原由於物資貧乏,而鐵器也很難獲得,所以鎧甲的普及率非常低。
除了高階將領和一些貼身護衛能夠穿得上鎧甲,普通的藏兵根本沒有這個奢望,連甲冑甚至都未曾觸碰過,更別說裝備了。
而這個時候棉花還遠沒有在青藏高原普及,藏兵穿的都是亞麻布,這在一般的寬闊箭頭的穿透之下,能輕鬆穿破,而寬箭頭會造成對手的傷口很大,會快速失血而死。
而窄箭頭的所謂破甲箭則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很可能會因為及時止血而得以倖存,因此在披甲率極低的遊牧民族的戰鬥中,普遍使用的都是箭頭很寬的藏兵。
在與宋軍交戰若干次之後,才會發現他們的這樣的箭頭對宋軍的殺傷力極低,因為宋軍幾乎是全員披甲,有的身強力壯扛得住的,甚至披兩層三層甲。
連破甲箭都難以洞穿,更不要說寬刃箭了。
近距離的互射,對大宋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藏兵卻一排排的倒下,宋軍準確的命中率和如此近的距離,幾乎是箭無虛發。
而且宋軍訓練有術的分批次放箭,更是讓藏兵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更沒辦法利用宋軍的空檔往前衝鋒,衝得越近死得越快。
與此同時,就像白天一樣,大宋的投石機更是瘋狂的投下石頭,同時不需要瞄準,只需要測算距離,就知道該投到什麼位置。
投石機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幾乎照顧到了戰場上的每一個角落,一批接著一批的石彈從天而降,砸得藏兵鬼哭狼嚎,腦漿崩裂。
一個個拳頭大的石塊從當地石頭山上碎石之後蒐集的,如何碎石如何篩選,這都是宋軍投石機兵早就無數次演練過的。
投石機計程車兵已經專業化,專門操縱投石機,使得他們能夠積累經驗。
而青藏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脈,什麼都缺,唯獨不缺石頭,而大宋又是提前進入山口進行佈防,有充分的時間來製作蒐集需要的投石機的石頭。
這些石頭太大太小都不合適,皇帝趙桓為了獲取需要的石塊,專門發明了碎石機,能夠篩選出大小合適的石頭來。
喜馬拉雅山脈主要的石頭型別是沙岩,這是一種沙石沉積而成的石頭,比較容易破碎,硬度不高,所以很容易在碎石機的碾壓下破碎,成不同的塊狀。
再透過一定的過濾系統,就能篩選出需要大小的石頭,而粉碎機是人力驅動的,透過機械輪來完成動力轉化,十幾個士兵就能操作一臺粉碎機,速度很快。
因此就地取材,製作需要大小的石頭,對宋軍來說完全不成問題,提前進入戰場,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製作這些炮彈。
上千架投石機輪番砸出的石頭,如雨點一般將藏軍砸得死傷無數,潰不成軍。
藏王終於發現不對了,他可不像大將軍那樣衝在前頭,所以倒沒有傷著他,但是他從大批倒下的藏兵就知道,這是偷襲失敗了。
他很惱恨,為什麼他的大將軍居然沒有拿下山谷,卻要燃起大火,但是又多少猜到其中可能出問題了,趕緊下令吹號角撤軍。
其實不用他吹號角,這些藏兵就已經開始抱頭鼠竄,如退潮一般從山坡上撤了回來,留下了上萬具屍體。
這一天一夜在山口便留下了二萬多具屍體,藏軍折損了大概十分之一的兵力,僅一天時間。
而對於大宋軍隊造成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軍隊撤回營地,藏王非常氣惱,這時大將軍強久奧灰溜溜的跑回來了,一身是血,甚至都顧不上裹傷,他哀嚎著把情況向國王扎西地說了。
扎西地原諒了他,讓軍醫趕緊給他療傷。
軍醫解開了他的鎧甲,才發現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