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是前線還是後方,每一個旅都有自己獨立的無線電波長呼號和密碼本,金鑰不定期更換一次性使用永不重複。
當世界跨入1918年,王庚給參戰軍上下灌輸的理念已經轉變為“一切為了祖國!”,他從來不需要盲從和個人崇拜,但事實上這一年來,年輕的參戰督辦、參戰軍的總司令、陸軍上將王庚已經成為全中國青年的偶像。
在國際社會,日本人叫稱他為中國王,而美英法叫他gun,這門大炮雖然自己從來還沒有親自上過陣,但在師一級的戰役中,中國參戰軍的火力和地空、步炮協同已經被稱為亞洲第一陸軍。
至於王庚一手打造的參戰軍航空隊儼然已成為世界僅次於英法德的空中力量,美國空軍此刻接受的前線法國飛機數量還沒有王庚的參戰軍多!
裝甲突擊的狂飆和鋪天蓋地的空中轟炸以及精確的彈幕覆蓋和推進成為參戰軍與眾不同的最大特色,當然,像歐戰東線和西線的塹壕戰那樣幾百個師幾百萬人廝殺的殘酷戰鬥參戰軍還沒有遇到。
在王庚看來,守住一條戰線遠不如出擊進攻打垮敵人來的效率更高,如果可能,中國參戰軍的航空隊和炮兵將成為這支部隊的標誌性特徵!在最終能撞上德奧軍隊之前,王庚不認為中國參戰軍會遇到塹壕戰這樣低效能的糾纏。
在前世蘇俄紅軍和白衛軍的戰鬥中,排著密集隊形喊著烏拉的人海戰術屢見不鮮,塹壕戰,沒那個功夫,在1918年,蘇俄紅軍和白衛軍都還遠不是那種前世二戰中可以血戰到底的隊伍,往往一個衝鋒就決定了戰鬥的勝負。
至於哥薩克騎兵,不管他是紅的還是白的,都無法對王庚的機械化部隊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徐樹錚也曾問過王庚,未來中國參戰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王庚的答案是“游擊隊!”正規軍在短期內是無法打贏人民戰爭的,如果參戰軍日後在西邊會面臨巨大的調整,那就是陷入當地俄國老百姓的人民戰爭中去,陷入無休無止的游擊隊襲擾中去。
“那又要如何應對呢?”當時徐樹錚曾不恥下問的繼續請教,王庚的回答則更簡單,“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沒人會跟好日子過不去,到時候,自由俄國的戰士會組織起來對付破壞他們美好生活的游擊隊!”
徐樹錚不能不服氣,這邊跟日本的歸還領土和雙方結成戰略聯盟的事情還沒談妥呢,這參戰督辦已經在考慮中國出兵烏拉爾一線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了,徐樹錚不相信妖孽,但王庚這個傢伙一定是妖孽,未雨綢繆永遠比別人想的更遠!
至於幹部隊伍的**和墮落問題,王庚把這個問題直接扔給了徐樹錚和他領導下的憲法起草委員會,靠人治永遠不如靠法治,用王庚的話來說,青年是最有活力和朝氣的。
所以參戰軍旅團級軍官幾乎全是30上下的年輕人,在人生和事業的上升期,這些接受過保定軍校或者日本士官學校教育的年輕將領們,每天領著唱《三大紀律九項注意》就足夠了,不用擔心他們貪腐**受賄,周圍的環境沒有給他們這種機會!他們對事業的追求也使得他們知道如何權衡利弊!
離開參戰軍意味著從此再沒有機會在這個中國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大團體中為國家為民族也為個人建立功勳,參戰軍的糧餉待遇使得一個普通士兵的收入能夠讓一家五口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去參戰軍當兵已經成為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國家的時尚和風氣。
當然,參戰軍新兵入伍的標準不但沒有降低,反而一直在提高,鑑於參戰軍未來的用兵方向是北面和西面,所以長江以南的招兵規模遠遠小於長江以北,同時由於參戰軍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駕駛兵和航空隊的飛行員和地勤機械師儼然成為參戰軍中技術含量最高、待遇最好也最熱門的兵種,由此對兵源的要求也在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