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天賜福地。
天然橡膠是一個,土豆、玉米和紅薯全都來自於此,你這讓歐洲人和亞洲人情何以堪?
倘若這些東西都在我亞洲,都在我中華大地上,我們中華人早就已經統一世界,探尋宇宙了!
作為一個工科狗,柳銘淇最討厭的就是毫無依據的幻想。
因此他從來沒有想過杜仲膠能取代天然橡膠,他現在仍舊期待著有一天,東南亞的那些海島小國,能進貢一棵天然橡膠樹來。
倘若不然,恐怕只有等五年十年之後,他製造的巨輪橫渡太平洋,去美洲亞馬遜雨林把天然橡膠樹帶回來了。
那麼現在把杜仲膠拿來做輪胎,有什麼意義嘛?
有!
當然有!
杜仲膠再怎麼的比不上天然橡膠運用廣泛,它經過高硫化處理後,效能實際上比天然橡膠還要好一點。
在新世紀,杜仲膠都能用在牙科等領域,便是證明。
至於說杜仲膠的產量問題,在古代反而更加容易解決。
古代又沒有幾億輛汽車,幾十億個輪胎要生產,更沒有那麼多的橡膠用品要做,哪裡用得著那麼多的橡膠?
哪怕柳銘淇做一百萬輛馬車出來,中國的這些杜仲樹也是夠用的。
有了馬車,運輸必然更加方便,帶來的就是損耗的大量減少。
這樣運往邊關的車輛,哪怕只是減少兩成、三成的損耗,對一個國家國力的蓄養,都是了不得的成就。
更別說有了橡膠製品,各種密封裝置就能做了。
馬桶密封圈只是很小的一種用途,柳銘淇還考慮做電線!
發電了之後的傳輸電線,外面可全都是這些橡膠來絕緣的!
製造電能出來,是西方十九世紀完成的科學創舉。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這種簡單的發電裝置和成功,已經成為初中生們的奧林匹克都不會考的簡單題目了。
況且柳銘淇還是物理化學雙博士,對於製造一個簡易的發電機,完全不是問題。
至於說後面的研究……嗯,那就不一定能完成了。
一個供應整個城市的大型發電機廠,可不是現在這個水準能做好的。
它需要物理工業的極大進步才行。
可柳銘淇能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多培養聰明有天賦的學生。
有了他的經驗和實力,以及站在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的肩膀上的知識儲備,至少能讓大康的科技樹少走五百年的彎路。
甚至於他還很期待另外幾個重要的橡膠產品。
橡膠雨靴。
橡膠雨衣。
橡膠手套。
可別小看了雨靴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幾乎已經消失掉的土氣玩意兒。
它在下雨天的作用,仍舊是非常大的。
鄉村裡面許多農民們幹活兒的時候,都喜歡穿這種高筒橡膠雨靴。
因為它可以防止許多田地裡的危險傷害到農民們。
比如說鋒利的石頭片、比如說螞蟥、比如說血吸蟲等等,這些沾染上了,小則重病,大則直接要命!
放在了大康這個時代,橡膠雨靴用處更大。
不僅僅南詔是我大康自古以來的領地,柳銘淇是準備要慫恿著景和帝去征服中南半島的。
中南半島的驃國、黎國、邏國等等,可都是熱帶雨林氣候。
連老美都在裡面吃了大虧,更別說古代的歷朝歷代中原王朝了。
他們不是敗在當地人的手中,而是敗在惡劣的雨林之中。
有了橡膠雨衣、橡膠雨靴和橡膠手套等等,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雨林中各種蚊蟲、蛇蟻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