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寒門子弟通向成功的最快捷徑,可同時也成為了官員們大肆斂財的絕佳時機,眾多官吏皆是想要趁著這場科考狠狠撈上一筆。
然而還不等他們的錢剛捂熱乎,影密衛與眾多官差便找上門來,將其抄家問罪。
不過短短一個月的功夫,就有上百名官員被革職流放乃至砍頭,一時間官場之上風聲鶴唳,所有人都不敢再隨意動彈。
緊接著,嬴政正是下達了一條十分狠辣的政令,凡是參與科舉舞弊的人,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一律從中處置。
三族之內皆受連坐,其後人百年之內不得再入科場!
雖然這般懲處看上去過於嚴苛了一些,但在嬴政眼中卻是理所應當的。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你貪汙了錢財,家中子女親友也在無形之中獲得了好處,既然受了好處自然要承擔責任。
當然,若是有親朋進行舉報,不僅可以免於刑法還會獲得高額獎勵。
如此一來二去,那些想要動歪腦筋的官員便不敢再輕易出手,畢竟風險太大了,僥倖得逞所收穫的只不過是一些錢財,而若是出了岔子倒黴的可不僅僅只是自己。
整個家族百年之內都無法再踏上仕途,這無疑是毀滅性的的打擊!
在如此強大的壓迫之下,連帶著吏制也都清明瞭許多,科舉有條不紊的一步步進行著。
從最初的鄉試驗,到之後的縣試,再到之後的郡試層層把關,儘可能的為考生們創造出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當然,所謂的公平也只是相對的,畢竟貧民與貴族本質上就有著極大差距,資源、人脈以及教育環境的差別讓雙方的截然不同。
因此,哪怕已經震懾到了那些不法官吏,可貴族子弟的通關率依舊要遠遠高於寒門。
全國接近十萬名考生,透過郡試的共有不到一千人,而其中貴族學子便佔據了八成以上,剩下的大多都是小有資產的中層人家。
真正出自底層的考生,只有可憐的數十人。
看到這般資料,葉觴也是不由心頭輕嘆,這便是時代的侷限。貴族門閥上百年的底蘊積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超越的。
不過即便不盡如人意,這也是一個好的開始,相信有了這場科舉未來便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寒門人才……
時光匆匆,在郡試結束後所有合格的考生便要趕赴咸陽,到王宮之中去參加最後一場殿試,只要可以在這最關鍵的一場比試中嶄露頭角,未來絕對前途無量!
這場考試由始皇帝嬴政親自主持,國師葉觴作為監考官,所有考生都在為自己的前途而拼盡全力,施展渾身解數。
從出題到答題結束不過一個時辰的功夫,畢竟嬴政日理萬機沒有太多時間耗費,恭敬的行了一禮後眾人皆是懷著忐忑心情離開。
半月之後,殿試的最終結果也出來了,這也意味著大秦帝國的首屆科舉圓滿結束。
眾多皇榜張貼在咸陽的各處城牆之上,凡是參加了殿試的考生全都圍攏而來,帶著無比激動緊張的心情掃視著皇榜,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名字。
根據葉觴與嬴政的共同制定,將科舉功名公分成了三個級別,首先是一甲進士,只有三個名額。
二甲有著整整十人,雖然不如前三名那般出彩但分量也同樣不輕,至於三甲便要多上一些了,共計三十餘人。
從比例上來看,入選的大概有著半成左右,每一個都可以說是千挑萬選。
其中殿試的一甲與二甲屬於精英人才,全都被留在了咸陽城中,分配到九卿所屬的部門工作,算是進入了國家中央機構,未來不可限量。
而剩下的三十多人也有著各自的歸屬,不過大部分都被調到了地方郡縣之中任職。有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