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所的規矩,比原來協和醫院要大。
吳詩雨回到醫院的第二天,就被命令到建立在烏山防空洞的庇護所報到。
帶上為數不多的幾樣東西,吳詩雨揹著陳未臨走前給的揹包,到了報到的地方。
很快,領到一張身份牌,給安排了住宿。
防空洞裡原來的佈局,是三進的結構,進門就是一個主要通道,然後依託通道,邊上是同樣大小的,窯洞一樣的房間。
進入的通道不止一處,幾處通道最後匯總到一處,形成一處面積很大,挑高10幾米,方圓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型洞穴廣場。
這是第二進。
廣場後面,又是三個洞門,通向防空洞深處不同的功能區域,那是第三進。
吳詩雨作為特殊人才,可以自由出入第一、第二進的空間,沒有特殊通行證,不能前往第三進。
鑑於在災難前,吳詩雨還沒有取得比較高的職稱和頭銜,只被評定為基礎醫護人員,跟原來的護士一起,領取每天500毫升飲用水,500克食物的標準配給。
假如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就可以跟軍警的尉級軍官一樣,領取每天1000毫升飲用水,和1000克食物的進階配給。
至於更高的職務和配給,以及自由出入第三進空間的權力,還有裡面各種設施,吳詩雨也聽到過一些。
她的搭檔劉姐也是基礎醫護,她自己說以前是省立第一醫院的值班醫生,災難前已經透過考核馬上要任命了。
要是任命到手,她就是進階人才,可以拿進階的補貼。
結果就是造化弄人,就差那麼一點,跟吳詩雨做了搭檔。
一起上三班倒,一個班12個小時,然後休息12個小時,再上12個小時。
每三天能單獨完整休息一天。
吳詩雨跟劉姐,固定上午9點到晚上9點。
活也簡單,在庇護所入口處不遠的地方,單獨給她們安排一個位置。
處理緊急的病患,跟原來急診室大夫乾的差不多。
治病救人,吳詩雨一直很願意幹,只要能乾點有益的事情,她就覺得自己原來的努力都有價值。
即便下班以後要回4個人一間的宿舍,而且基本上看不到自己的另外兩個舍友。
吳詩雨也覺得挺有意義,沒有辜負自己苦讀好幾年的醫學專業,和從業之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雖然每天的供給基本算是聊勝於無。
但是靠著老陳那天給的那袋物資,算是過得還參差人意。
也接受了那天老陳的告誡,揹包被自己藏在被窩裡,從來也不當著別人用裡面的物資。
然後極熱就來了,哪怕自己跟劉姐的位置離防空洞入口,將近一百米遠。
還是能感受到熱浪一陣陣襲來。
遠遠看去,防空洞外的景物彷彿長時間處在閃光燈下面,帶著一股不能直視的白光。
剛開始,有個小隊試圖白天出洞活動,但是很快就狼狽退回。
按照小隊成員的說法,外面簡直就是跟在鋼鐵熔爐裡一樣。
只要多待一會,感覺就會被周圍極高的溫度融化。
吳詩雨參加了那一個小隊的最初救治,看到聽到的事情讓人不寒而慄。
從此以後,再有外出的行動,都是在太陽下山以後。
所以,白天的值班其實非常無聊,基本不可能有事,都是一邊打瞌睡一邊熬到下班。
這天就在即將要下班的時候,洞口走進來十來個人。
起頭和殿後的,是穿著制服的軍警,護著走在中間的四五個人。
那幾個人穿著寬鬆的夏季服飾,看得出,是災難前定製的手工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