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6部分

動了猛烈的攻擊。

經過十幾天的鏖戰,突厥軍也漸漸發現了隋軍的一些防禦漏洞。隋軍的投石機射距大多在四百步左右,最短也是三百步,而石砲的距離最長不超過百步,那麼在百步和三百步之間,就出現了一個空檔,百步外還可以用弩箭來彌補,但在兩百步到三百步之間是隋軍打擊力量最薄弱的環節。

在這個防禦環節隋軍是使用床弩,但床弩的破壞能力畢竟不能和投石機相比,而且突厥軍使用了鬥蒙防禦,所謂鬥蒙實際上就是一種大型皮盾,外型像鬥而得名,一隻鬥蒙高一丈兩尺,寬達兩丈,用巨木做支架,上面覆蓋數十層熟牛皮,除了千斤巨石的衝擊力能砸毀支架外,而床弩和石砲都無法洞穿它,這是十幾名逃到突厥的馬邑郡工匠的發明,對防禦隋軍的弩箭非常實用。

在大霧和鬥蒙的保護下,隋軍的床弩失去了威力,而突厥軍的兩百架投石機開始發威,一塊塊巨石沉重地砸在城牆上,使城磚破碎,牆面凹陷,守城隋軍和民團士兵在巨石的衝擊出現了大量死傷,城頭不斷有隋軍的投石機被擊中摧毀。

楊元慶已經出現在城頭上觀戰,他目光嚴峻,眼中有了憂慮之色,這是進攻十幾天,突厥軍第一次動用了投石機攻城,而且利用大霧為掩護,不再使用人海戰術,突厥軍這種微妙的戰術變化使楊元慶感到了一種無形壓力,他很清楚,這種大霧天氣至少還會持續半個月,這會使守城遭遇極大的困難。

楊元慶並不是擔心大利城,他是擔心其他幾座城池,其他幾座城池的防禦能力都不如大利城,他們能否支援得住?

突厥人向來是攻城能力薄弱,但這次突厥軍所表現出的強大攻城能力出乎楊元慶的意料,也完全顛覆了他的觀念,在大業五年以前,突厥人攻城武器都十分粗陋,從當年薛延陀的攻城武器便可見一斑,但只有短短數年,突厥人制造能力便突飛猛進,這隻能說明逃亡隋民給突厥人帶來了巨大變化,這也是每次中原大亂都會給遊牧民族機會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中原防禦能力降低,同時也使各種先進的技術傳入草原,使草原人的力量變得強大。

楊元慶微微嘆了口氣,中原人所信奉的防禦國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匈奴走了,來的鮮卑和柔然人,鮮卑人南下又來了突厥人,突厥去了,將來還有回紇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人,草原的霸主總是層出不窮,防禦國策永遠只會處於被動之中。

這時,一塊巨石擊中了東段城牆的一個凹陷處,沉重的撞擊使城牆再也堅持不住,轟然崩塌,露出了一段寬十餘丈,高一丈的坍塌面,守衛在此處的數十名隋軍和三架床弩慘叫著摔下城,從城內傾瀉出的大量泥土瞬間將他們掩埋。

與此同時,城頭上的隋軍大喊起來,大霧中出現了十座黑黝黝的龐然大物,突厥軍的攻城槌出現了,這些高達兩丈、長四丈的巨獸正緩緩向城牆開來。

攻城槌是用陰山內的千年巨木製成,槌頭裝上鑄鐵,用鐵鏈安掛在巨大的支架上,上面裝有頂棚以防禦弓箭,下面有六個巨大的木輪,一般由百餘頭牛拉拽,在進入弓箭射程後,便改由千餘人推動。

這種攻城槌一般是用於撞擊城門,但大利城有高高的吊橋,城門後也用巨石封死,攻城沒有意義,突厥軍便改用撞擊城牆,使城牆坍塌,便於後面的突厥大軍衝上城頭。

密集的巨石撞擊使城磚已變得鬆垮,如果再用攻城槌撞擊,城牆必然坍塌。

楊元慶目光嚴峻的注視著這十座巨大的攻城槌,他早安排下防禦之策,就等待著那一刻的機會出現。

護城內已經乾涸,突厥人在上面鋪上了厚實的寬木板,使身軀龐大的攻城槌能夠順利透過護城河,城頭上箭如雨下,千餘突厥士兵用巨盾掩護,推動攻城槌繼續前進,終於頂住了城牆,但護城河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