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他的“根”,也就是去破除他的身勢,這樣看人如薅草這句話,放在拳訣裡,這句話就有了靈魂。
當年我也問過父親,為什麼要說拔草呢?而不說拔除你這棵樹呢?
父親當年微笑著看了我一眼,對我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我至今牢記在心,不敢稍有忘懷。
在疾風驟雨中,樹折草不折。我們能看到被風颳倒的大樹,卻看不見漫天飛舞著青草。在草與樹的根鬚比較面前,草比樹還要厲害,還要難拔除。
第二點呢,你看野草淺淺的露出地面,不過才半尺多高,可是它的根鬚有的卻有一米多深,有經驗的老農都知道,有的草是不好拔除的。
第三點,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青草必然與人比起來渺小的很,再強大的草也會被人消滅,因此形意拳門的老祖宗們在拳訣中寫了這句“打人如薅草”、“看人如薅草”,這也有藐視敵人的心理在內。
那些年那些事因為隱含著形意拳無上的訣竅,雖然事隔多年,至今不敢稍有忘懷,今rì寫出來,也算是對慈父的一種懷念,願他老人家的一些話語能編傳天下,為初學形意的諸君有所幫助。
在北方的農村中,這個薅草的“薅”字還有人在使用。小孩子在外邊貪玩,誤了回家吃飯的時辰,這時候家人就會出來尋找孩子,把孩子“薅”回家去,其實就是抓捕的意思,把孩子像根草一樣的抓回家去。
在派出所裡,兩個打架的人形容自己剛才打架的情況也會用到這個字。其中一人說,剛才不是我先動的手,是他竄上來一把“薅”住我的脖領子,我們這才打的架。
這個字到了今天雖然還在使用,但是越來越少了。我如果不單寫這一個篇章,把這個字講明白,也許再過幾十年,這個形意拳的拳訣中的這句話,就再也改不過來了,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它的真實意義。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是僧敲好?還是僧推好?
這件事要細細的加以揣摩,練武也要和作詩一樣,說出的話,講出的道理,要經得住推敲,每當我們寫出一個字,我們都要承擔起這個字的責任,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要這樣國術才能興旺。
其實世間的事情,就怕“認真”二字。
師父也是地球上的人,師父也生長在地球上的某一個角落,師父個人的生長經歷會帶到他的拳術中,首先帶進來的是方言土語。這是國術的傳承中一個大大的誤區。師父在講拳的時候,會帶著他的方言土語,你只有真是他的弟子你才能聽懂。
從海南飛到北方,和師父握個手拍個照片,學個三天兩天就飛走的弟子是不會懂的。
“跟老師學,跟老師學!”你要跟住了老師,經過長時間的師徒磨合,你才能真正的聽懂他說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頭語,有時候師父不經意的口頭語才是經典。
在記錄傳播這些經典口語的時候,要注意查證,查閱相關的資料,保證形成文字之後的權威xìng,這樣才能把真實的武術留給我們的後輩。我們現在隨手做的小事,有可能影響千秋萬代。
比如南方話中的“點解”,北方人理解起來很困難,這些東西在武學的傳承中,其實很重要。
北方的方言中有一句貶損別人的話:“你們家墳頭長那根蒿子了嗎?”這句話中的“蒿子”就是指的蒿草,問人家墳頭長那根草了沒有,這是一句貶損他人的話語。出了這片地方,這句話能理解真實含義的就少了。
在整理這些拳譜和拳訣的時候,我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錯誤,如今口口相傳已經眾口鑠金了,在我的《話說形意拳門之真諦》中一點點地把這些東西講出來,一點點的糾正,最起碼我要把這些方言中引申的意思說出來,這樣才能有助於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