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罷,方明其中利害,齊齊拜伏道。
“丞相智、仁、勇三者足備,雖姜子牙、張良不能及也。”
諸葛亮淡淡一笑,凝聲道。
“亮才微學淺,今安敢望古人耶?以時下局勢來看,孫吳不久將亡於曹魏。即時,吳南皆為無主之地。亮當率諸位,併力爭取,以使殘蜀得以東山再起,不負先主之望,共成功業耳!!”諸將聽得諸葛亮之言,盡皆喜悅,各個摩拳擦掌,**早日克得功業。張飛在旁聽了,甚是欣慰,想起劉備,老目不禁盡是水霧。不過此下,卻無人發覺到,在諸葛亮眼眸內,閃過了一絲憂慮之色。
“但願天無絕人之路,盡如亮之所料罷。”
諸葛亮心中到底在憂慮什麼,一時並無人得知。
且說文翰盡得西川四十一州,其所降文武,盡皆重賞,定擬名爵,有學之才,驍勇之士,並皆擢用。龐統、徐庶、趙雲、張遼等有功之士,一一得之賞賜。其中封龐統為鳳鄉侯,趙雲為龍威將軍,統率川中兵馬,把守益州。徐庶為益州牧,負責益州政務、法綱。張遼為徵虜將軍、呂侯。文舜、鄧艾、王雙等一班年輕將士,盡皆升賞。其餘官將,給賞有差。關羽、徐晃、李優、戲志才等護國有功,亦紛紛得以賞賜。隨後,文翰殺牛宰馬,付與重金、寶物、兵刃,大餉士卒,又開倉賑濟各州郡百姓,川中之民見文翰仁德,大多皆願服從,安居樂業。
龐統、徐庶等文臣,日夜廢寢忘食,竭力安穩益州局勢。約是數月後,益州既定。文翰念在諸軍將士,捨生忘死,而得克之蜀漢,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別賜之。徐庶、趙雲一文一武,一者乃管轄益州政務,一者統率川中兵眾,受賞最多。可兩人得知後,卻慨然不受。一日,趙雲隨同徐庶一同來見文翰。兩人拜禮畢。趙雲先為諫之。
“王上!益州百姓,屢遭兵火,田宅皆空。劉氏雖敗去,但其民望尚在。依雲之見,王上今賜予百姓,以取民心。不宜取之為私賞也。”
文翰聽了,甚喜,大讚趙雲。徐庶亦道。
“這些田宅本屬蜀漢官吏,若王上分賞百姓,定會民心大悅,如此一來,益州安穩矣!”
文翰聽是有理,遂從其言。果然,如徐庶所說,百姓分得田宅,感激不盡,紛紛道說唐王仁德,再無違抗之心。之後,文翰又使龐統定擬治國條例,刑法頗重。徐庶聽之,與其商議道。
“昔漢高祖劉邦,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願龐公寬刑省法。以慰民望。”
龐統聽了,卻是笑道。
“徐公勿慮。此事統與王上早有商議。昔年秦用法過於嚴苛,萬民皆怨,故漢高祖劉邦以寬仁得之。今蜀漢初平,川中百姓雖大多願安穩度日,但尚有不少忠於蜀漢,若不加嚴刑法,以儆效尤,必成後患也。而王上早前,以屢施仁政。如此一來,軟硬兼施,當可使得川中安穩。”
徐庶聽是有理,拜服而退。自此軍民遵守法紀,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鎮撫,並皆平定。徐庶管轄川中政務,以仁德治之。於是益州漸漸太平,文翰見此,便心生回長安之心。忽有一日,趙雲、徐庶等臣來見,竟告說一個早已發生許久的噩耗。那就是西唐丞相,戲志才早已在一年前,諸葛亮攻入長安時折命。文翰聞言,驚恍不信,如遭電擊,整個人痴呆了許久後,見趙雲、徐庶皆非虛言,猛地忿起,早已淚流滿臉,厲聲喝道。
“如此凶耗,你等豈敢瞞孤耶!?”
文翰喝畢,只覺腦袋如遭重擊,踉蹌一步,搖搖晃晃,幾乎墜倒。趙雲、徐庶連忙叩首再拜,急急說道。
“臣等自知罪該萬死,還請王上保養尊體!!”
文翰滿臉煞白,那平日裡威嚴的面容,盡是慌促、悲憤、無助之色,淚如泉湧,嘶聲呼道。
“志才!!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