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5部分

,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設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叫做澇水套,駐紮在這兒的軍士,習慣上稱之為“小站”。

關卓凡自己帶近衛團入京。

這一次不是尋常的“陛見”,而是“凱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樣,入城後先到宮門遞請安摺子,然後回到賢良寺等候召見;而是入城之後,直接進宮。

近衛團入駐豐臺大營,吳建瀛和豐臺大營的提督過來參見。關卓凡就在豐臺大營歇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帶了五百名換上八旗勁裝的近衛團士兵,打馬進城。

本來這五百兵關卓凡也是不想帶的,但上諭煌煌,指定要他“選五百精銳,隨侍入城,以壯聲色。事涉朝廷體面,國家戎威,該大臣當毋輕忽”。

話說到這份兒上,沒法子了。

雖然沒有安排什麼“郊迎”的儀式,但關公爺“得勝回朝”的訊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沒捉住關公爺,這一次哪裡能放過?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兒,許多人卻天沒亮就起了身,西直門一開,就湧出城去。

從城外的潞河驛,到城內的紫禁城,大路兩邊,人群開始三三兩兩,不久數量愈來愈多,終於密密麻麻。

步軍統領衙門和順天府傾巢出動,幾千兵丁衙役沿路維持,比真搞什麼“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氣。

許多人自發地擺上香案,點燃爆竹。不斷有人高喊“關公爺萬福安康”“關公爺公侯萬代”云云。

萬頭湧動,歡聲如潮。

這個場面,讓關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縱馬,不和道路兩旁熱情的民眾做任何“互動”。五百鐵騎捲起黃塵,自西直門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門前下了極嚴密的關防,一個百姓都沒有,關卓凡正想感慨“整個世界清靜了”,突然大嚇一跳:午門的正門洞開了!

午門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進一次;殿試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入宮謝恩,出宮的時候,出一次。沒有第四種情形了。

今天這是什麼情況?

恭王帶著一大班王公文武迎了上來。

關卓凡立即下馬,不等恭王等走進,便趨步上前,請下安去。

這是不合儀注的。關卓凡現在是“大將軍”,禮絕百僚,必須等代表皇帝迎接的恭王解開他身上的披風,在形式上“去了甲冑”,才能給恭王請安。

恭王趕忙緊走幾步,上前將他扶了起來,心中奇怪:這些儀注,昨天到豐臺大營打前站的禮部的司官,應該都給他交代過的,怎麼忘了?

然後解下關卓凡的披風,完成了“去甲冑”的程式。關卓凡立即給其他的王爺貝勒請安,老惠親王、睿王、惇王、醇王、伯彥訥謨詁,一個沒有拉下。

恭王呵呵笑道:“逸軒,昨兒晚上,宮裡面頒了諭旨出來,叫今兒開啟午門正門,大將軍功在社稷,著由午門正門入宮!”

原來慈禧檢視前朝儀注,年羹堯西海大捷,返京入宮的時候,是和世宗皇帝一塊兒從午門正門入宮的。心想既然什麼“郊迎”“獻俘”“檢閱”都不搞,不能太委屈了關卓凡,從午門正門入宮的恩典總是要給的,反正惠而不費,大臣們應該不會囉嗦。於是說動了慈安,連夜發了一道諭旨出來。

表面上來看,慈禧做的沒有什麼錯。年羹堯下場不堪,但當時迎接他的儀注都是由禮部擬定、世宗欽定,都是符合“程式”的。當然,裡面也有雍正自個特別的心思和花樣。但既然皇帝親迎,“大將軍”和皇帝一同從午門正門入宮,邏輯上是說的通的。

問題是現在皇帝不在現場,恭王只是皇帝的代表。

還是那句話,慈禧聰明天生,但畢竟“書讀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