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舞和沉思。透過作品,我們覺得作者是棵靈動而健康的嘉木,雖然還不是參天大樹,但稟賦已散發出光芒。在文學上,作者的思想和趣味是純正的。我們期盼作者繼續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

txt小說上傳分享

代序二:銅臺初下筆樂觀正飛纓

文/孫少華

嚴格說來,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呼喚學術自由獨立發展、希望學術不拘泥於傳統但又不背離傳統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對學術發展的出路倍感困惑的時代。就文學而言,現在很多學者提倡迴歸文學本身的研究。但世紀之交,我們看到的一個事實卻是,中國文學尤其是純文學,基本上處於被邊緣化、被冷落的地位。

對文學的挑戰並非來自其他學科門類,而是在於自身如何突破和超越。在這個以知識生產為特徵的社會,各種競爭日益劇烈,人們普遍關注的是文學的理性意義。文學純粹的精神領域也受到了經濟活動的干預。人們不斷追問文學能否成為解決其思想困惑、減輕其精神壓力的工具,社會在不斷要求文學能否為國計民生等重大問題提供一種理性與理想的支援。因此,文學能否為文化復興與社會發展提供批判性與建設性的預言,就成為其能否經受住越來越劇烈的專業化與學術化考驗的關鍵。文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或一種知識體系,它還是社會批評的工具和理想社會的預言。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文學與社會批評是密不可分的。堅持其批判性與理性精神,是突破其發展障礙的重要選擇。所謂批判性,就是要求文學保持獨立自由的思考,同時能及時洞察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方向,並以理想化的語言對社會與個人的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援。所謂理性精神,就是基於懷疑論基礎上的理智審視,就是承認文學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與人類社會的能力,從而讓文學對社會與人生進行理性分析、論證和闡釋。喪失了批判精神與理性主義,文學自然會走向沒落。網路與影視的衝擊,僅僅是文學式微的表象特徵,關鍵是文學研究者能否對社會政治保持敏銳與理性的思考。文學研究脫離了對社會與歷史的理性思考,它將一無是處。文學不能為人們提供現成的世界觀或方法論,也不能解決現實的信仰問題,但是文學可以幫助我們尋找世界觀或信仰的理想出路——或者說為我們世界觀的創立與信仰的迴歸指明一條理想的道路。媒體與學術的結合,催生了很多學術明星,他們的成功就在於用學術指導人們的人生,或者基本解決人們當前的思想困惑。但文學與學術若走向媚俗,則不能解決文學的出路問題,相反會將文學推入絕境。

那麼文學的出路到底何在?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在於生活本身,也就是作者對基層生活的深刻體驗與靈活把握。這是我讀《我的新兵連》後的第一個深刻感受。

也許是因緣巧會,我應該算是最早閱讀《我的新兵連》的讀者之一(當時還沒有正式出版)。說實話,由於學科方向的關係,我已經很少有空閒讀現當代的作品了。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部書的時候,立刻被一股清新的氣息攫住了呼吸:在這個日益功利化的時代,竟然還有人鍥而不捨地堅守在純文學的陣地上流連忘返,竟然還有這樣的作品倔強地挺立在純文學的荒原上戟指蒼穹!所以,我好奇地拿起這本書不能釋手,幾乎是一口氣從頭讀到尾,一個巨大的感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