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不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他的措施是將路上所遇之人通通跟著軍隊強制一路押送。直到完成了第一次奇襲便會將他們放了。
慶良城,張家的主城,居住著張家的領主張仁甫,城內駐紮有軍隊四千人。慶瀾城,張家的唯一副城,居住著張家的二號人物張道甫(張仁甫的弟弟),城內駐紮軍隊兩千餘人。義信軍隊的首先進攻的是主城——慶良城。義信自己親率兩千士兵,用新式的鐵炮輪番炮轟慶良城的東門守軍。而楊傑和羿飛日月,這兩位義信的義兄則率領著餘下的三千士兵,在張家軍隊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東門的時候,包抄到西門,忽然發難。輕而一舉的就拿下了慶良城的西門。混戰中領主張仁甫倉皇逃走不知所蹤。
義信將軍隊中十個士兵分為一組,是有一定考慮的。在過去的訓練中,他發現士兵以十個人為一個單位,來進行相互保護相互火力支援,這樣軍隊才能更有效的清剿城裡的抵抗力量,也能減少自己不必要的傷亡。
拿下了慶良城,慶瀾城的張家的二號人物張道甫聞訊就急匆匆的率領城內駐紮軍隊兩千餘人中的絕大多數,浩浩蕩蕩的向慶良城進發。這次義信依葫蘆畫瓢,將張家的慶瀾城變成了第二個林家的古桑城,採取了半道伏擊的策略。張家與林家的唯一不同的是,張道甫在第一次遇到伏擊的時候就被亂彈飛矢射殺了。
就這樣,義信一天之內就拿下了張家的兩座城。就此屹立亂世一百餘年,歷經六代人的張家滅亡。
義信進城之後,就急忙安撫百姓以及收編那些願意效忠他的軍人。義信深深研究過戰國的歷史,深知要起兵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其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軍紀嚴明,深得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援。從歷史上的許多失敗的例子可以看出,軍紀如果渙散,必大失民心。義信充分認識到,要想站穩腳跟,擊敗勁敵,就必須要贏得百姓的支援。因此,他規定自己的千人軍軍紀必須嚴明,不得侵擾百姓,違令者當斬不赦!
做好了軍紀的規範只是第一步,義信清楚的明白,在這亂世中真正能得到百姓效忠的領主,是那些能帶給他們好處的,能讓他們安居樂業的領主。於是義信將那些原本用在楚後遠征軍的政策搬到這慶良、慶瀾城了。領地內實行輕徭薄賦,允交規定稅額的十分之一;號召農民挖掘池塘,開發新田,貸給稻種,教導人民在山上廣植柳樹,在村裡栽種桑樹,制定有利於人民的善法,增加地利,發展生產;對於貧苦大眾的看病問題,設立公立醫院,設法予以醫治。
這些政策是長期才能見到成效的,要儘快爭取百姓的支援,義信同時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將那些地方土豪這幾年巧取豪奪的土地劃歸給自己,然後自己當地主以十分之一的地租將地租給農名。而且義信還向所有的百姓保證免收前三年的租金。
此外,他還廢除了一切的關卡,道路一律拓寬,便利通行。他還僱用那些戰國亂世中最悽迷的流浪者們進行道路拓寬的建設,還命令他們要在道路兩旁栽種樹木。至於道路整潔的維護,則是由附近民家維持。至於亂世裡最難治理的治安,義信更是採取鐵腕政策,積極圍剿惡意的盜匪,至於那些因為亂世活不下的被官逼而反的,義信則採取懷柔政策將他們招安收編。由於義信的雷厲風行,很快原先張家附近的盜賊便絕跡了,沿途趕路的人們即使在路邊午睡也不必擔心安全。這與全國很多地方的不安全相比,就如同從盜賊橫行的地獄進入無憂無災的天國。
總之,義信要求軍隊是嚴明軍紀,決不擾民;對內政,則要求官吏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既然如此,義信自然很快便受到了慶良城、慶瀾城的子民的擁戴,甚至附近都有平民前來投奔義信或者來此做生意謀生。
此次行動,為了不連累楚後家,義信這次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