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共二百八十九年。唐朝建立之後,追諡皇帝的先祖李暠為興盛皇帝。
如果確實如《新唐書》等史籍所說,李白是興盛皇帝第九代孫的話,就意味著他與唐朝皇室有親緣關係。自李暠建立政權到李白出生,其間相隔整整三百年。
以清朝為例,據說自清初到清末的近三百年間,皇族及其宗室的人數超過兩萬。在李白的時代,稱得上西涼李暠子孫的人估計也有數萬。三百年過去了,沒有明確的證據,便可以隨意自稱。如果能與皇室攀上親戚,不論是實利還是虛榮的好處都值得期待,因此詐稱的人恐怕也不少。
關於李白的家族及出身,許多學者都曾做過考證。除郭沫若之外,陳寅恪、俞平伯、胡懷琛等人都撰寫過相關論文。其中甚至有人持李白非漢人的觀點,陳寅恪更斷定李白就是西域胡人。
關於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家系,也有人主張非漢人說,所以對於五歲之前確實居住於西域的李白來講,認為他是西域胡人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說李白家族在西域改名換姓,回到四川后,又恢復了原來的李姓。也就是說他們在西域並沒有用李姓,或者並非改名換姓,而是本來就不曾擁有過漢族姓氏。在四川使用李姓,也並非恢復原姓,而是取得了一個新的姓氏。至少在寫推理小說的時候,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可能性,這是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李白是漢人抑或胡人,我認為無關緊要,因為李白在漢人的文化領域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絲毫不會因此而動搖。反之如果因為漢人或非漢人說而改變對李白的評價的話,那麼這種觀點才是不正常的。讓我感到別有興味的是,大詩人李白在五歲之前居住於西域這個事實。
那麼虛歲五歲的李白,是否有關於西域的記憶呢?
——年五歲,能誦六甲。
李白的傳記中這樣寫道。“六甲”是指以甲子為首的干支六十甲子。大概是說自五歲起就能做簡單的讀寫,應當是相當早慧的孩子。
——李白斗酒詩百篇。
這是杜甫《飲中八仙歌》裡的一句。可見李白的詩歌創作是多麼的多產,而且書寫速度也極快,此外也更說明他有著超群的記憶力。還有一些關於李白幼時早慧的小插曲,想必五歲那年從西域到四川的長途跋涉,在李白幼小的腦海裡一定留下了深刻印象。若不是這樣,我感覺不符合常理。
那麼,在李白的詩中,我們是否可以找到關於西域的記憶呢?
鮮明的個性、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俠氣——從李白的這些品質中我們應該可以發現西域風土留下的影子。另外從詩的題材來看,關於塞外的作品時常出現,也許這也是西域記憶的體現。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塞下曲(之六)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
按劍而起的“漢皇”即漢武帝,而漢武帝召見的是將軍李廣。李廣正是傳說中的李白祖上的將軍。
——先祖乃漢之邊將。
李白在贈與張相鎬的詩中這樣寫道。可見李白對二十五代之前的先祖李廣將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意識。
據史書記載,西涼的武昭王李暠是李廣將軍的第十六代孫,李白則是武昭王的第九世孫。或許是意識到自己身上流淌著武將的血,李白與普通文人不同,自十五歲起就開始學劍術,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