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後山有座無樑殿,紅牆,各色琉璃磚瓦,屋脊上三個瓶子,太陽裡古豔照人。殿在半山,巋然獨立,有俯視八極氣象。天壇的無樑殿太小,南京靈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還殘留著些舊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時在西山練健銳雲梯營用的,在陰雨天或斜陽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雲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樣,前年春天倒下了,看著怪不好過的。
可惜我們來的還不是時候,晚飯後在廊下黑暗裡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們什麼都談,又賭背詩詞,有時也沉默一會兒。黑暗也有黑暗的好處,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像鬼物拿土。但是這麼看的話,松堂的院子還差得遠,白皮松也太秀氣,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詩,那才夠陰森森的味兒——而且得獨自一個人。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裡,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有點兒!雲越來越厚,由他罷,懶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個秋夜,刮點西風也好。雖不是真松樹,但那奔騰澎湃的〃濤〃聲也該得聽吧。
西風自然是不會來的。臨睡時,我們在堂中點上了兩三支洋蠟。怯怯的焰子讓大屋頂壓著,喘不出氣來。我們隔著燭光彼此相看,也像蒙著一層煙霧。外面是連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遠近幾聲犬吠,教我們知道還在人間世裡。(原載1935年5月15日《清華週刊》第43卷第1期)
初到清華記
從前在北平讀書的時候,老在城圈兒裡待著。四年中雖也遊過三五回西山,卻從沒來過清華;說起清華,只覺得很遠很遠而已。那時也不認識清華人,有一回北大和清華學生在青年會舉行英語辯論,我也去聽。清華的英語確是流利得多,他們勝了。那回的題目和內容,已忘記乾淨;只記得復辯時,清華那位領袖很神氣,引著孔子的什麼話。北大答辯時,開頭就用了furiously一個字敘述這位領袖的態度。這個字也許太過,但也道著一點兒。那天清華學生是坐大汽車進城的,車便停在青年會前頭;那時大汽車還很少。那是冬末春初,天很冷。一位清華學生在屋裡只穿單大褂,將出門卻套上厚厚的皮大氅。這種〃行〃和〃衣〃的路數,在當時卻透著一股標勁兒。
初來清華,在十四年夏天。剛從南方來北平,住在朝陽門邊一個朋友家。那時教務長是張仲述先生,我們沒見面。我寫信給他,約定第三天上午去看他。寫信時也和那位朋友商量過,十點趕得到清華麼,從朝陽門哪兒?他那時已經來過一次,但似乎只記得〃長林碧草〃,——他寫到南方給我的信這麼說——說不出路上究竟要多少時候。他勸我八點動身,僱洋車直到西直門換車,免得老等電車,又換來換去的,耽誤事。那時西直門到清華只有洋車直達;後來知道也可以搭香山汽車到海甸再乘洋車,但那是後來的事了。
第三天到了,不知是起得晚了些還是別的,跨出朋友家,已經九點掛零。心裡不免有點兒急,車伕走的也特別慢似的。到西直門換了車。據車伕說本有條小路,雨後積水,不通了;那隻得由正道了。剛出城一段兒還認識,因為也是去萬生園的路;以後就茫然。到黃莊的時候,瞧著些屋子,以為一定是海甸了;心裡想清華也就快到了吧,自己安慰著。快到真的海甸時,問車伕,〃到了吧?〃〃沒哪。這是海——甸。〃這一下更茫然了。海甸這麼難到,清華要何年何月呢?而車伕說餓了,非得買點兒吃的。吃吧,反正豁出去了。這一吃又是十來分鐘。說還有三里多路呢。那時沒有燕京大學,路上沒什麼看的,只有遠處淡淡的西山——那天沒有太陽——略略可解悶兒。好容易過了紅橋,喇嘛廟,漸漸看見兩行高柳,像穹門一般。十剎海的垂楊雖好,但沒有這麼多這麼深,那時路上只有我一輛車,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