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現狀及歷史趨勢,他直言:“漢室不可復興”,並勸孫權“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進而征伐劉表,奪取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魯肅為孫權制定的戰略十分明確,總結起來無非兩點:一是以防禦為主,不要急於與曹操爭雄天下;二是防禦需是積極防禦,而非消極防禦,奪取荊州劃江而治是與曹操兩分天下的對峙前提。魯肅的“帝王之業”為孫權以及之後的割據諸侯開拓了一個新的思路:一統天下、成王霸之業並非所有英雄能力之所及,也並非衡量一個英雄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既然如此,割據一方,建號為帝不失為一種成功的選擇。孫權是這樣做的,孫權也成為了這樣的英雄。
另一長即在赤壁戰前,力勸孫權迎戰曹操。在群臣一片曖昧的勸詞中,魯肅的說辭可謂一針見血。魯肅說:我們這些大臣降曹,仍然不失官位,有車馬隨從,有結交士林的自由,和現在相比沒有什麼損失,但將軍若降曹,和現在相比就大不相同了。須知,魯肅在對外戰略上歷來是溫和派,在之前為孫權策劃“帝王之業”時還坦言曹操“不可卒除”。但當曹操南下,時局緊迫之際,魯肅卻能準確把脈時事,由溫和的“保守黨”轉為激進的“*人物”,這非有大才略、眼光獨到的政治家不能作為的。反觀諸葛亮,全不顧時事已變,始終奉行著隆中對的策略而不加變通,空耗國力不說,在自己的人物誌中也留下了遺憾的一筆,不亦悲乎。
魯肅的功勳為孫權所銘記,而魯肅的過失也同樣令孫權懊惱不已。那就是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而留下隱患。史載,赤壁戰後,劉備親自到京口來拜見孫權,“求都督荊州”,這時候群臣中惟有魯肅力勸孫權將荊州暫借給劉備,以共拒曹操。此時的魯肅和孫權明顯低估了劉備,以為他們可以像劉表利用劉備那樣,將劉備作為抵禦曹操的擋箭牌。但此時的劉備已經不甘於久居人下,很快就反客為主,將荊州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入川之後,劉備仍不放鬆對荊州的控制,甚至不惜與孫權反目成仇。這些都讓曾為勸諫大臣的魯肅顏面無光。孫權稱此為魯肅的一大過失不無道理。因為這一錯誤的信任,魯肅之後的兩任都督呂蒙、陸遜都以奪回荊州,彌補魯肅過失為施政首要目標。呂蒙成功奪回了荊州,但卻招致了劉備洶湧而來的復仇之聲,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又成功擊敗了蜀軍,才使荊州最終安全回到了東吳懷抱中,才使魯肅這一過錯得以彌補。只是經過這幾次三番的波折,魯肅當年所致力倡導的孫劉聯盟也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下一章:曹操的幕僚團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曹操的幕僚團
讓我們再回到赤壁之戰前的建安十三年冬天,再回到長江北岸的曹操陣營。曹操在拿下荊州不過三個月之後便急不可待地展開了新的征討,志在必得地將江東六郡作為自己新的戰略目標。如今,我們已經很難說曹操的這一軍事行為是出於對荊州積極防禦的需要,還是真的得隴望蜀,意在呑襲江東。但至少,與江東孫權集團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已經遠離了他南征的初衷,體現了曹操在新形勢、新變化之下果斷的戰略決策。當然,在曹操的身後還有一個強大的幕僚團,他們協理決策的作用也同樣不能輕視。而在發兵赤壁的軍事決策中,幕僚團內卻出現了比較大的爭議,反對聲音最強烈的就是曹操的首席謀士賈詡。
賈詡是曹操中後期最器重的謀臣,其傳記與荀彧、荀攸並列,僅位於《諸夏侯曹傳》之後,是曹操智囊團中的領銜者。賈詡在曹營中身份頗為特殊,他出身貧寒,不像荀彧、荀攸等出身名門貴胄;他原是張繡謀士,屬半路變節而來,並非曹操起家時的舊臣,沒有郭嘉、程昱那樣親信。縱使缺乏這些先天優勢,賈詡依然依靠自己的智謀為曹操所重用。曹操賞識賈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賈詡曾經輔佐張繡戰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