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戰,依《三國演義》可以追溯到十八路諸侯討董聯軍。如此扯來話就長了,簡而述之,曹劉關係經歷了由戰到和再到戰的曲折變化過程:起初,劉備為了救援徐州陶謙而公然與曹操為敵;而面對共同的敵人呂布,劉備又可以與曹操攜手組成同盟;而當呂布梟首,同盟失去了意義之時,劉備和曹操也可以翻臉不認人,再度大打出手,毫不客氣。兩個人曲折變化的關係流變不僅反映了諸侯割據年代人際關係的複雜糾葛,也是兩個英雄人物互相利用、互相提防、既聯合又鬥爭的必然結果。曹操利用劉備收服了徐州,確立了與袁紹相持的戰略資本;劉備利用曹操在漢獻帝面前得到了“皇叔”的榮譽和“豫州牧”的虛職,成為之後拉攏人心、招搖撞騙的宣傳武器。

兩人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斷打敗仗中歷練出來的,兩個人吃過的敗仗從其慘烈程度和悲劇性上來說在三國曆史上無人可出其右。但兩個人有一點是不同的,即到了建安年間,曹操的人生出現了轉折,出現了勝利的曙光,並逐步走向崛起的道路。所謂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而劉備則是絕望中更加絕望,人生依舊黯淡。除了不斷更換自己投效的主子之外,他還多次丟失自己的領地,並至少兩次拋棄了自己的妻室。劉備的隊伍像一支流浪軍,在諸侯割據的亂世中,從群雄的夾縫中掙扎了一條狹窄的生存之路,雖然從來都沒有能夠壯大成一個有規模的勢力,但起碼從來沒有被徹底消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好像就是為他寫的。

劉備憑藉著什麼在亂世中生存了下來,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勇氣是其中之一。在如此多的敗績中能夠一次次地捲土重來,沒有異於常人的勇氣是不可想象的。這也無形中為劉備增添了許多人格魅力。同時,那時的英雄人物不像現在的人那麼功利,頗有些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姿態,他們不因劉備屢遭敗績而棄之而去。人才戰略,成為劉備打天下手中永遠的砝碼。

但劉備的宿命在曹操南征時又回到了他失敗的輪迴中來。樊城之敗應該是劉備人生中最痛徹的一次慘敗。這場慘敗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劉備軍力畢竟微薄,儘管依附劉表有了一城半郭,但劉表實質上就是利用劉備作抵禦曹操的擋箭牌,根本沒有起到多少實質性的扶持作用。此外,諜報工作嚴重失職,是導致劉備潰敗的重要原因。劉備駐防的樊城與劉表的主營襄陽只有一水之隔,但劉備對河對岸的情況竟然一無所知。曹操南征,兵至宛城,劉琮遣使納降,這一切的變故劉備都是在許久之後才得知的。史書用“備乃大驚駭”五個字生動地記錄了現實對劉備的衝擊。北有曹軍南下,南有荊州納降,劉備在中間成了一隻困獸,如果不想坐等送死的話,只有向外逃竄,繼續流浪生涯。

劉備牽家帶口地開始了戰略大轉移。據《三國志》記載,劉備逃亡路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勸說劉備攻打劉琮,可得荊州。劉備則回答“吾不忍也”。這事被《三國演義》大肆發揮,成為劉備寬厚仁義的又一有力證據。但照當時情況來看,劉備即使攻打劉琮,也未必能立得荊州,畢竟荊州守軍數十萬不是吃白飯的,而且這些荊州軍已經向曹操獻了降書,見了劉備來攻還不殲之以向曹公邀賞?就算劉備攻下了襄陽,也未必能抵禦曹操南下的攻勢,到頭來還落得個困城而死,反而沒有了游擊戰的靈便。由此看來,諸葛亮早期的這個策略還真不怎麼高明,虧得劉備沒用。

這同樣的邏輯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劉備南逃要舍江陵而取江夏。劉備向南潰敗起先是以江陵為目的地的。江陵是荊州南部的樞紐,是荊州的錢糧重鎮,在劉表死去,荊州北部納土歸降之後,荊州的南部將領此刻猶豫未定,劉備南下或可曉以大義,與這些將領聯合,成為抵禦曹操的資本。但曹操何其聰明,早就料到劉備會南取江陵,於是“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