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邪就像陰雨連綿、不見陽光的天氣,讓人的“精氣神”都萎靡不振。臨床上長期纏綿難愈的各類疾病,多半是溼邪在作祟,幸好上蒼賜予了我們薺菜、鯉魚、薏米等驅走溼邪的“寶物”。
有位年近50歲的老兄,突然迷戀起中醫來,並且還時常藉著看病的機會和我聊上幾句。
“大夫,我是愛上火的熱性體質,為什麼常喝涼茶、常吃敗火藥,還是感覺身體不舒服啊?”我為他打心底裡喜愛並身體力行實踐中醫而感到高興,不過,也知道他對於中醫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熱”的最簡單層次上。實際上,總也不見好的疾病都有更為複雜的根源,絕非單純的寒熱所能涵蓋。
這位老兄看起來很富態、頗有風度,我摸脈、看舌後,果斷地對他說:“您的血脂、血壓都挺高的,可千萬要注意了!”因為他的脈滑數、舌黃膩,是典型的溼象,還夾雜著幾分熱象。這種溼熱病很容易讓人頭身困重、乏力不爽,嚴重的時候,還會雙腿浮腫、全身虛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剛做的體檢報告,上面明明白白的顯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裡的脂肪,已經開始造成血稠,動脈粥樣硬化也初見端倪。他還挽起褲腿,指著浮腫的雙腿給我看,很擔心會引發什麼不治之症。
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溼熱病,我給他開了7服《溫病條辨》上的名方——三仁湯。告訴他這種病恢復起來比較慢,先吃一週中藥試試看。一週後,他很高興地告訴我,全身睏倦的感覺減輕了一些,頭腦也開始變得清爽了,“感覺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只是腿腫還沒有什麼明顯變化。我趁機提醒他,先別高興得太早,溼病最難治,一週有療效已經相當不錯了,還要打“持久戰”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他有點困惑地望著我,因為我曾經給他的很多朋友看過病,博得了“藥到病除”的虛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釋:單純的寒病、熱病都比較好治,幾服藥下去就會立竿見影(所謂的“很神”就是這麼來的)。而“溼”病往往和寒、熱、風糾纏在一起,換用時尚的說法是,溼和寒、熱、風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團隊”,像這種“溼熱病”,如果只顧治溼,溼去則燥生,會導致熱更旺;如果只顧治熱,熱去則寒生,會引發溼更盛。
“看來,中醫治病,也不能簡單地見熱治熱、見溼治溼啊。”這位患者頗有感觸地說。
為了讓這位中醫愛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個生動的比喻:中藥就像一個人一樣,偏於幽默則不會給*威的印象;偏於倜儻則不會給人穩重的感覺。但是,有3種“藥食同源”的祛溼良藥——薺菜、鯉魚、薏米,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優良稟性:能夠去溼而又不會生燥;能夠清熱而又不會生寒,就像是萬里挑一、人人喜愛的完美“大眾情人”一樣。
有了這3種食材,我便推薦給這位患者兩張每天輪流更換的食療藥膳,讓他能在喝湯劑的同時,換換口味。
第一種藥膳是《本草綱目》上提到的“薺菜雞蛋湯”,從菜市場購買新鮮薺菜,洗乾淨後切段,按照半斤薺菜、1個鮮雞蛋的比例,加清水煮薺菜雞蛋湯。請注意,鹽可要少放,放多了就會影響利水消腫的效果。
別小瞧平日我們用來嚐鮮的薺菜,《名醫別錄》中說它“主利肝氣,和中”,《滇南本草》稱其“除小腸經邪熱,利小便”,可以說薺菜是素食中最美味可口的祛溼良藥了。
還有一張藥膳是來自唐代醫書《外臺秘要》裡的“赤小豆鯉魚湯”,赤小豆俗稱紅豆,菜市場或超市都能買到。《本草綱目》說鯉魚“下氣,利小便”,《藥性論》說赤小豆“治水腫面板脹滿”。這個食療菜譜不僅效果一流,而且味道異常鮮美,不妨一試。
先將赤小豆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