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地認為,自己的選擇可能對於大宋和天子更好。
是的,這世上的選擇,原先不僅僅是對與錯那麼簡單,即使是對的,也有更對的存在。
趙葵失神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趙與莒在轉動著手中的筆,這是他一個小習慣,當他不安和不耐煩的時候便會飛快地轉動著筆,那筆象是活了過來一般,在他的指背間跳躍穿梭,至少轉動了小半分鐘才穩穩地停在了他的拇指與食指之間。
趙與莒心中並不象趙葵看到的那麼平靜,相反,他這些時日心中充滿焦急。
拖延一下時間、挫挫士大夫們意圖掌握官制改革的銳氣,並不是他唯一的目的,否則他根本用不著將魏了翁的奏摺明天下,他還有一個目的,便是藉著這個機會察看一下地方官員,特別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官員們是否具有政治敏感性,若是他們有,那證明趙與莒推進政治改革的時機已漸成熟,如果沒有,那麼就只有另當別論了。
可是直到現在,他所期望的事情還沒有生,這讓趙與莒很是不安,旁人不說,連耶律楚材、趙子曰這些從流求出來的地方大員也沒有領會到他的意圖。實在讓他有些失望。
這場爭鬥,雖然沒有硝煙,沒有刀光劍影,流地卻依然是英雄血。若只是靠著趙與莒一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功,他需要有一支緊緊團結在他身邊的力量。
一個近衛軍士官悄悄出現在他身後,永遠跟在他身邊的龍十二看了那士官一眼,士官將一張紙交到了龍十二手中,龍十二又轉呈給了趙與莒。
朝臣都安靜下來,這個時候被送到趙與莒手中的。應當是了不得的大事。他們本能地覺察到異樣,就象是嗅到了血腥的鯊魚。
趙與莒攤開紙,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著。然後閉上眼,微微向後一靠。
他盼望的東西終於來了。
“這是地方大員們聯名送上的一份奏摺。”在眾臣期待的目光中,趙與莒將那張紙遞給了魏了翁:“魏卿,念與眾卿聽聽吧。”
“……故此,朝廷官制改革。乃國家之大事,不可草率而行之,當由陛下諮諏雅言而後定策……”
魏了翁唸的時候有些斷斷續續。最初時他有些驚疑,然後聲音便變得高亢起來。整個奏摺說得很直白。無非就是支援天子主持官制改革,人員任免之上。在有更好地方法之前,應該由天子一言而決。若是交由群臣公議。則恐群議洶洶,難以得到統一之結論。
“東北留後耶律楚材、燕京留後趙子曰……”在唸完內容之後,是一整排列名支援地官員,耶律楚材、趙子曰等都不出人意料,但魏了翁越念聲音越是低沉,因為那些名字中倒有一半都是科途出身計程車大夫,若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那他們都接受了智學,不是本人直接愛好智學,便是親信幕僚中有喜好智學者。而且,這些人無一例外,在這幾年的政績考評中都是優異或卓越。
不知不覺之中,竟然有這麼多地方主官絕對支援天子,這意味著什麼,在座地朝臣都是人精,沒有不清楚的。
當唸到最後一個名字的時候,魏了翁停了下來,過了許久,才慢慢地將那三個字念出。
“真德秀。”
與此同時,在汴梁留後府中,真德秀舔了舔毛筆尖,全神貫注地看著剛剛寫下的字,露出一個滿意的笑容。
紙上寫地是蘇軾一曲《定風波》,真德秀又看了一遍自己的字,慢慢吟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迴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留後這字寫得極佳,當真是字由心生,坡老此詞與留後妙筆,當雙雙不朽。”
在他身旁,謝嶽笑著恭維,一邊說還一邊按住桌上的紙,彷彿怕有人要與他搶一般:“留後既然說了這幅字送與學生,便不可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