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採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剷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
不,說打草驚蛇已經簡單了。五個藩王圈到京中,還弄死一個。雖說已經令其兒子受了王位,但是朱棣又不是傻子。這擺明要對付他,他會不反抗?
雖說你是嫡子長孫,但是你已經擺出了—幅趕盡殺絕的架式。就是沒有趕盡殺絕,也是要收回自己叔叔的土地與財勢,他們會任你宰割?
徐耀祖不這麼想。不要看朱允文祭出了朝庭的威嚴。但是不要忘了他們這些隨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馬可並不是什麼世家子,正統什麼的……在他們這幫草根革命者看來,也就是那麼回事?與他們當年鄉下,長子長房強搶分給其他房的土地。沒有多大的區別。
對他們這幫勳貴來說。實在是喜歡不上建文朝的文官。說公一點兒,就是先皇剛過世,你們這幫小人便鼓惑皇帝殺人家的兒子,削人家的藩位。
大明的王爺真就是這麼罪大惡極嗎?
絕對不是。也不看看人老朱把自己兒子封的是什麼地方?不是東北,便是西北這樣的國防邊疆。
而且這是大明初期,不是後世的遼東遼北。就是北京那地方,這時候也是鄉下。
蒙元統治雖不過百年,但是他們對北人的殺戮。絕對不是鬧著玩的。蒙元退走,這北方留下的漢人口有—百萬嗎?如果有。人老朱也不必移民了。
就這麼個地方。要人口沒人口,要錢糧沒錢糧,你朱允文至於嗎?你們這群文官們又至於嗎?這大明根本與漢時不同。
不說別的,如果不是朱棣遷都北平,這後世的北京也就是個地方小土城子了。
今天的北京擁有上千萬人口,無數的高樓大廈,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源自於朱棣的一個決定。
北平為元朝之故都,亦是元末群雄爭鬥的主要戰場,因此在經過戰亂之後,人口勢必減少,所以必須透過大量移民以實之,其移徙人口除來自塞北沙漠和山後之外,還有山西。洪武三年(西元1370),鄭州知州蘇琦召流民墾荒之計為太祖所接受,於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措施就此展開。移入地區為北平、北平以南、河南的北部,和山東的西部。
洪武時代的北平,其轄境相當於今之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北京市和天津市。北平的山後地區則是指今河北宣化至遼寧遼陽之地。
北平府即元代的大都路,也是元大都之所在地。洪武二年(1939),由於戰亂因素,整個北平府城鄉幾乎成為曠野,據史料記載:北平地區各府的移民來源中,北平府的山後移民約30。3萬人,永平府的山後移民約為3萬人;河間府的移民來源則包括山後移民10萬人、山西移民5萬人、山東移民3萬人;保定府的移民來源包括山後移民4萬人、山西移民3萬人;廣平府及大名府的山西移民約26。5萬人。
在洪武時期,北平地區所有外來的民籍移民中,以來自山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