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第一,我不能讓你們看出來我其實沒多少東西,是個很膚淺的人。而我透過這些採訪、訪談節目之類的,讓大家都看清楚我是一個什麼人後,發現我這麼膚淺可能我的電影就賣不動了。
第二呢,我其實特別喜歡別人對藝術的過度解讀。就跟咱們上學時候做的那些閱讀理解題一樣。我敢肯定,百分之80的作者,可能寫某段文學作品的話語時,他沒想那麼多。
瞧見天是藍的,我就隨手寫了下來。可這段話到了讀者或者一些學者那,就會被解讀成什麼反應作者心態啊,或者是作者在隱喻之類的。
上學時候我覺得這種閱讀理解真的是在脫褲子放屁。特別想揪著出題人的面,然後把作者叫過來來,咱們三方對峙一下,這道題,你當時寫天這麼藍的時候到底怎麼想的?你給我好好說說!憑什麼給我的卷子打0分.....」」
「哈哈哈哈哈哈」
場中,歡笑聲再次響起。
而許鑫也用一種很古怪的笑容聳聳肩:
「但後來可能是隨著閱歷的增長吧,我發現所謂的藝術,其實本就如此。
我們做的閱讀理解,也不是在過度解讀,而是希望探尋到更符合自己心中對於這段話定義的那種解釋。
藝術多樣性的魅力,不就來源如此麼?一萬個哈姆雷特心裡有一萬個哈利波特」「?」
」??」「???」
有些繞的腦筋急轉彎在眾人的眼裡剛剛流露出愕然時,幽默便再次爆發出了鬨堂大笑。
而在這笑聲中,許鑫的聲音化作了平靜的敘述:
「所以你瞧,就是如此。導演既然因為作品而成名,那麼就不要輕易撕掉自己這層神秘的面紗。靠作品成名,那麼想解讀,就去作品裡解讀就可以了。
我們借作品表達我們的潛在思想,大家靠自己的主觀思維來解讀我們的作品。因為藝術是主觀的,不是麼?
在解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人和你抱著同樣的想法。你們互相吸引,結成同好。甚至說誇張一點,你們還會奠定學派的根基紅學不就是這麼來的麼?
但更多的,我覺得是大家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比如你喜歡我的電影,是我的影迷,我出了作品你就會去看。而看完後,無論好壞,都裝在了心裡。
遇到同好,討論一番。別人要是對你毫無感覺,你也可以處之淡然。而當有一天你不喜歡我的電影時,咱們本就是結識於微末,萍水相逢,現在緣分盡了,索性相忘於江湖。我覺得這同樣是一種浪漫。所以」
他對著所有人擺擺手:
「不需要仔細去探究誰的成名史,也不用去特別關注導演的私生活之類的。既然結緣於作品,那最終還是要依靠作品說話的。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天朝式的浪漫
當然了,這一切也有個前提,或者說追逐夢想的前提,是得能先吃的上飯。但這在有些人那又和妥協掛鉤,與自己心中的夢想背道而馳。所以,還是那句話,因人而異。
保持風格,專注夢想,但別死心眼,該妥協時候還是要妥協的。吃飽了,才有力氣罵街。這裡引用郭德剛先生的一段名言
:沒成名前,才華等於狗屎。與諸君共勉。」
「嘩啦啦啦啦啦!!!」
當他這段話說完,全場爆發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掌聲。有人因為許鑫活得明白、灑脫而鼓掌。
也有人因為這些話語中,那如同醍醐灌頂一般的勸慰而激動。
可就像是許鑫說的,不同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主觀來理解他的這一番話。
甚至有人覺得從開場的採訪到現在都是長篇大論的餵雞湯,是廢話,是自己夾帶的私貨。
其實怎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