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驚恐與混亂,指責與謾罵,而有的只是災區人民來去匆匆、晝夜奔忙的疲勞身影,以及他們在廢墟上揮汗如雨、重建家園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胸懷與膽魄、勇氣與自信。所到之處,我親眼看見,無論是當官的領導,還是普通的群眾,都在拼命加班,瘋狂工作;曾經棄家而逃的災民,要麼在田野間耕種,要麼在廢墟上蓋房,個個信心滿滿,瀟灑開朗;曾經失學流浪的孩子,坐在了能抗8級以上地震的教室裡,往日的傷痛的哭泣聲早已變成了朗朗的讀書聲;無論是市區,還是鄉村,展現在我眼前的,幾乎都是齊刷刷的現代化的漂亮小區、別墅群、學校、醫院以及喧鬧繁華的商業區、高檔整潔的活動區和新穎漂亮的生活區;而在高原村、鹿池新村、向榮村、三觀村、鳳鳴村、寶山村、花溪村、陽平村、茶坪村、會元村等安置點上,我看到的則是一個個倚山滂水、佈局合理、漂亮實用、風格各異、基礎設施配套完好、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的現代新家園……
是的,災區的巨大變化,讓我感動,令我震驚!我親眼看到的一切,是夢幻,還是事實,有時連我自己都很難辨清。我想,如果用“天翻地覆”四個字來形容災區的變化,也許並不過分。當然了,如何看待今日之災區,肯定會有各種角度,多種觀點,不同意見;但有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我想是不應置疑的,這就是:在前所未有的、世人皆知的巨大的災難面前,四川災區人民沒有趴下!不但沒有趴下,反而從廢墟中站了起來,僅用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便重新建起了自己的新家!而且多數老百姓的住房條件,一下提前了20年甚至50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凡的壯舉,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極其緊迫、甚至說相當殘酷的兩年多時間裡,夜以繼日、重建家園的災區廣大幹部群眾,走過了什麼樣的崎嶇小道,遭遇過什麼樣的風霜血雨?飽受了多少心酸的折磨,揹負了何等沉重的壓力?
1.搶建板房(1)
汶川大地震後,僅成都市管轄的災區,就有28萬戶、109萬人急需過渡安置。其中,有10萬戶選擇了自建安置或投親靠友,而剩下的18萬戶,則需要政府來解決過渡安置房,其數量為萬套。此外,學校和醫院至少急需20000套。
所謂“過渡安置房”,就是人們俗稱的板房。板房雖說是過渡性的,臨時性的,看似簡單,甚至簡陋,但它卻是災民們一個亟待落腳的窩,一個遮風擋雨的港,同樣必須講究科學性和技術性。比如板房首先要建在地質安全區內,不能有二次災害發生的可能;要避開未來永久住宅建設區,保證水、電、公路三通,保證汙水管、雨水管、自來水管、化糞池等主體配套設施完備。而且,據預算,整個成都市的板房建設,需要平整場地近90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3億元。因此,搶建板房,成為災區第二階段迫在眉睫、壓倒一切的重任!
我在走訪中得知,災區的臨時和過渡安置規劃,在展開救災工作的同時就已經開始了。搶救傷員剛告一段落,成都市建委就牽頭組織對全市城鎮和農村房屋受損情況進行詳細排查,並組織工作組,深入災區,進村入戶,詳細掌握全市房屋受損情況,為搶建板房奠定基礎。同時,他們與全國各地來成都的規劃志願者、規劃機構緊密合作,10天之內便完成了全市過渡安置點的選址、規劃工作。即是說,從5月18日起,上海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廣東省規劃院、中規院、山西省規劃院等國內規劃設計機構及志願者近100人就陸續趕赴成都,開始協助成都市規劃系統開展過渡安置房選址工作;同時成都市規劃系統也緊急抽調了42名技術骨幹充實其中。接著,100多人的規劃隊伍迅速分赴各個受災城鎮和鄉村,白天走訪相關點位,晚上研究討論、繪製圖紙。經幾個晝夜的奮戰,終於在5月24日完成了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