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質疑的聲音也隨之出現。
寫作此書時,我專門找到了2008年6月29日那條名為《8月1日前住進安置房?牛皮怕是吹大了》的網帖。發帖人是一名志願者,他在網帖中這樣寫道:
截止到6月29日,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地已完工交付使用的安置板房還是小部分,大量的板房還處於修建狀態中。而高溫和暴雨已經開始出現,要在8月1日前讓所有人都住進板房,實在不太可能。這位志願者在列舉了大量的事實之後,最後直言不諱:所以我說,8月1日讓所有災民住進板房,除非有神助,不然就是政府吹牛!
政府是在吹牛嗎?
透過我對都江堰市的崇義鎮、虹口鄉以及彭州市的磁峰鎮等地的實際考察,這位網友當時的擔心與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要在43天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板房搶建工作量,史無前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從點位的選擇、場地的平整,還是材料的採購、運輸、安裝,再到配套設施的建設,統統面臨重重困難。這些困難活像一隻只氣勢洶洶、難以對付的“攔路虎”,每天都擋在建設者的面前——
1.時間緊。從開始算起,到板房搶建工程全部結束,一共才60天!
2.協調難。如此浩大的工程,上至中央省市政府部門,下到各兄弟援建單位,必須靠大兵團聯合作戰,任何單打獨鬥,絕無可能。比如10個援建兄弟省、市,就有35000人;成都市15個對口支援區(市)縣、5個國有投資公司和4個專業建設單位,就有60000多;同時參戰的單位,還有建設、民政、規劃、國土、交通等100多個部門。如此千頭萬緒的銜接、統籌、協調等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
1.搶建板房(4)
3.運輸險。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將大量的機械裝置、建設物資按時運送到施工現場,困難極大。比如,從都江堰到虹口,由於路窄彎多,還時常有塌方、泥石流發生,僅26公里的路程,運送材料的汽車就要走2個半小時。
4.環境差。板房建設的地方,很多都是山區或者廢棄地上,因而大大增加了場地平整和基礎施工的難度。而在山區施工,面積狹小、環境複雜、點位分散,大的工程機械,很難發揮作用;加上受災地區的水、電、路和通訊管網,均在地震中遭受重創,導致施工效率降低;而且施工單位不僅要克服山地施工的困難,還要提防餘震的頻頻侵襲,在施工中,數噸、數十噸的巨石從施工人員身邊滾落,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很多時候,施工人員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搶建板房。
5.氣候惡劣。在板房搶建期間,成都氣溫一直居高不下,地面溫度有時高達42℃;而板房上的彩鋼溫度,則超過了50℃,導致施工人員體能消耗極大。特別是7月中下旬,雨季來臨,暴雨頻發,直接影響施工進度。
6.安裝複雜。由於建板房所需的板材鋼材等主要原材料均從外省採購,且涉及廠家較多,故給採購造成很多困難。尤其是在施工過程中,由於各廠家供應的材料規格不一、安裝操作方法不同,直接影響安裝進度。
7.保障困難。由於大部分板房建設點地處山區,地震過後,缺水斷電,生活條件極差,甚至首批進入工地的人連吃飯都困難。如參加磁峰鎮鹿平村板房搶建的江西援建隊,為了搶抓施工進度,他們兩天兩夜只能靠喝礦泉水和啃乾糧充飢,後來才到63公里外的彭州市訂盒飯,再顧人把盒飯送上山;晚上沒電,他們就用汽車燈光照明作業;山裡缺水,他們竟從江西省緊急調集2臺灑水車和2臺消防車,往各個工地巡迴送水……
的確,我第三次去災區採訪時,正值“決戰八一”的高峰期。我親眼看見,都江堰、什邡、綿陽、德陽、彭州、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