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就一切都來不及了。
趙海平看向前方的一條小河,問這名山羊鬍的老將:“附近有何處適合紮營?”
老將趕忙回答:“回稟陛下,此地有兩處時適合紮營,一處是懷石嶺,另一處是桑遠河。
“懷石嶺地勢較為險峻,對北蠻騎兵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一旦安營紮寨,守下來的可能性也很高。不過,此處的危險在於水源,雖有泉水,但恐怕難以供二十萬人飲用。
“不過,掘地挖井獲取水源也是可以的。
“另一處是桑遠河,靠近河流易於取水,但由於地勢平坦、一覽無遺,即便倉促之間修建工事,也不見得能夠擋住北蠻大軍。”
趙海平考慮片刻:“傳令,在桑遠河紮營堅守,等待其他幾路大軍匯合!”
這種很基礎的問題,趙海平自己也能捋清楚。
現在擺在盛軍面前的,無非是三條路:第一,直接莽上去跟北蠻大軍死磕;第二,原地紮營等待其他大軍匯合;第三,撤,撤回最近的一處據點守衛。
第一種辦法顯然是扯淡,敵情未明,莽上去很可能是在送。
第三種辦法看起來穩妥,但實際上操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
既然北蠻騎兵已經攻破了前方的軍事重鎮,那就說明騎兵部隊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暢通無阻,隨時都有可能攻過來。
甚至有可能北蠻派出的哨探都已經鎖定了這支盛軍的位置。
此時撤退,比之前在騎兵試煉中遇到的高毅變陣,難度還要更高。
變陣這種事情在古代是風險極高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全軍崩潰。
一旦撤退的命令下達,底層的兵卒們不知道上面這些將領的具體想法,會有極大的想象空間。他們可能會以為前線打了敗仗,或者軍中出了重大的問題,甚至有可能會以為皇帝駕崩了……
而這些猜測都將極大地打擊士兵們計程車氣,越是撤退,對士氣的打擊也就越重。
萬一在撤回據點之前,北蠻騎兵追上來了,那就是一邊倒的屠殺,盛軍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所以,此時唯一的選擇就只有紮營堅守,頂住北蠻騎兵的進攻。
等其他幾路援軍趕到,裡外合圍,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當然,這是趙海平在絕對理智之下做出的決定,對於一些沒有軍事常識、也不夠理智的皇帝來說,很可能不會做出這種決定,而是會選擇逃跑。
畢竟對皇帝來說,他也不確定手下這些兵卒能不能擋住北蠻騎兵,留在原地萬一被砍了呢?
只要逃回去,皇帝還是繼續做皇帝,損失大軍又如何?逃不回去,那可就什麼都沒了。
所幸趙海平可以保持絕對理智,而且並非對兵事一無所知。
至於紮營地點的選擇,趙海平也沒有考慮太久。
懷石嶺雖然地勢較高,能在跟北蠻騎兵作戰的過程中佔據一些地形上的優勢,但歸根結底還是被動防禦而已。
更何況水源的問題不解決,等於是白給。
就算可以掘地鑿井,但萬一不出水呢?這裡本來地勢就比較高,不出水的可能性很大。
在這裡紮營,等於是將這支大軍的命運全都交給天意。
如果真的做出這種決定,那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相信自己是天命之子,迷信到極點;二是對北蠻騎兵過於恐懼,完全不相信能夠在平地上與北蠻騎兵作戰。
所以,趙海平只是稍加考慮,就選擇了桑遠河。
駐紮在這裡,至少水源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至於開闊地形如何對付北蠻的騎兵?
趙海平當然不打算就這麼被動地防禦,在騎兵試煉中吃了那麼多的苦,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