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顯。

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半思後代與桑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自古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之半。知足不辱,凡事不求最完美,這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在道家中也叫做“和光同塵”。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要鋒芒太露,老子《道德經》中第二十章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段說大家所畏懼的東西,我也不能不跟著畏懼,但是大道是那樣廣大無窮,和世俗相差太多了。眾人都興高采烈像赴酒宴和春遊的樣子,但我恬淡無動於衷,好像不懂事的嬰孩一樣,大家好像都很有本領的樣子,而我卻像個沒有用的人,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的。別人都光耀自炫,唯獨我昏昏然像個笨人,別人好像都很聰明靈巧,而我卻像個悶葫蘆。

八、明哲保身的厚盾--抱殘守缺(4)

民間俗語有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之說。真正的高人是不會整天吹噓的,也不會鼻孔朝天、傲氣得不得了。正像我的一個朋友說,莊子說明真正達到這種境界(道)的人,其實跟普通人一模一樣,誰都看不出來,也許他跟我們一樣,上學找工作結婚過日子。“小隱隱於山野,大隱隱於市朝”,確實是這樣道理。得道的高人未必都在深山僻壤中,他們可能就混跡於我們身邊。

其實,抱殘守缺也好,和光同塵不露鋒芒也好,都是無為的一種形式,也是道家哲學深入人心的一個很重要的成份。大智若愚、藏愚守拙,這一類的事情早深入到民間的智慧中。現在人往往否定老子的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所謂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但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的特殊環境中,不敢為天下先還是保證自身安全的一個良策。

莊子的《徐無鬼》一篇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博捷矢。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意思說:吳王遊蕩於江中,登上了獼猴山。群猴一見到吳王打獵的隊伍,都嚇得吱吱怪叫,沒命的逃跑,躲進叢林深處去了。獨有一隻猴子,怡然自得地晃來蕩去,似乎在向吳王炫耀它的靈巧。吳王發箭射它,它敏捷地順手一抄,就接下飛箭,表現相當輕鬆,一連數箭,都是如此。吳王惱羞成怒,就命左右都拿出弓箭,然後一聲令下,萬箭齊發,那隻猴子騰挪不及,抱樹中箭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誇耀它的靈巧,倚仗它的敏捷,竟敢藐視於我,以致於喪命在亂箭之下!要引以為戒啊!可嘆!不要以傲態待人啊!”

剛者則折,皎者易汙,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都是和道相背離的。

有時候,人自汙可以免於被汙,好比美眉們在亂世中塗汙了臉能免得被強暴一樣,又如聊齋中的瑞雲被道士點黑了臉,卻保住了貞潔。在煩擾的俗世中,有時候不得不把自己塗上一身泥,而防止小人的猜忌。

當年,秦國大將王翦統帥六十萬人馬去完成秦國最後的統一大業,他明白自己率傾國之兵出征,秦始皇對他肯定要心懷疑忌。秦始皇親自送他們至灞上時,王翦就向秦王提出了要求,拿出一張地圖來。秦始皇開始一驚,以為戰事又有什麼變化,哪知王翦拿出來的是秦國咸陽附近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