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期待和平的降臨,所以我國也不得不更期待戰爭。”
這種充滿了辯證法的話聽起來頗有深度,用中國式英語說出來,甚至有點詩意。英國外長倒是有點相信呂成的話是真正代表中國的態度和立場。佔據優勢的一方,甚至有很大可能獲得勝利的一方總是希望戰爭能夠趕緊結束。戰爭結束意味著他們能夠輕鬆自在的品嚐和消化勝利果實的甘美味道。
中國已經實際控制了加拿大與藏南地區,這兩個地區對英國人來說是屬於打草樓兔子的範疇,是擴張的行軍途中順手拿進口袋的好處。某種意義上來說,多這幾塊地不多,少這幾塊地不少。但是,這些地盤一旦落入中國人手中,那就有另外的意義。那不僅意味著進軍的終止,還意味著中國可以從這些地盤出發,進攻英國。
這種攻防轉換的問題是很麻煩的,即便呂成大使和英國外長已經認真的討論過雙方的衝突所在,可英國人還是不認同讓中國這麼輕易的拿到這些土地。
“那就是說,貴國會滿足於這些土地嘍?”英國外長問道。
呂成大大的點點頭,“是的,我們會滿足於這些土地。而且我以前還說過,我國皇帝陛下認為英國是很偉大的國家,所以中國願意與英國保持真正的和平,並且在貿易自由化上進行更多合作。”
“用戰爭來推動和平麼?”每次聽到呂成這種傲慢的發言,英國外長就忍不住想出言諷刺一番。
呂成還是那種完全聽不出嘲諷的態度,他頗為欣賞的點點頭,“就是這樣,用戰爭來推動和平。我國皇帝陛下說過,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我國願意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來推動和平的降臨。當和平降臨之後,我國同樣會用坦率認真的態度和貴國交流,以明確我們兩國之間的分歧,並且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分歧。例如,在蘇丹,我們就沒有讓戰爭繼續擴大化,而是讓戰爭推動了和平的發展。”
提起蘇丹,英國外長更加不爽。中國滲透到蘇丹之後,英國就沒辦法順尼羅河而上。但是蘇丹好歹是奧斯曼帝國的地盤,英國也沒辦法正式名義出兵。在1880年,英國派遣了一萬陸軍,與埃及的阿里王朝合兵一處,對現在的蘇丹總督畢慶山發動了進攻。
進攻在中國的新式堡壘面前撞的頭破血流,英國人當然知道現在名震歐洲的普列文要塞,他們甚至親自派人前去參觀過普列文要塞,並且向奧斯曼帝國的聖戰英雄奧斯曼??努裡帕夏請教了戰爭的問題。奧斯曼帝國中有太多的親英派,透過這些人提供的情報,英國終於鬧明白了。指揮整個戰爭的是奧斯曼??努裡帕夏,建立要塞並且營運要塞的則是中國的李維仁帕夏。
在蘇丹的攻防戰中,完全由中國建立的要塞比普列文那個臨時建立的要塞更堅固,在酷熱的乾旱荒漠中,中國人還大量使用了鐵絲網。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技倆配合了機槍、塹壕,讓三萬英埃聯軍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還是頓足不前。
英國原本認為中國在蘇丹初來乍到,只能依靠本國的那點兵力。沒想到中國居然收服了大量的蘇丹本地人,當英國人被中國防線擋住的時候,五萬多中蘇聯軍繞到了英埃聯軍背後實施了包圍。三萬英埃聯軍突然發現他們被鐵絲網組成的超長“圍欄”牢牢的包圍起來。
中蘇聯軍發動了針對水源地控制權的幾場激烈殘酷的戰鬥,等英埃聯軍無水可喝的時候,中蘇聯軍就實施了徹底的圍困戰術。
在戰場上,乾渴難耐的英國人發動了幾次絕望的突圍。中國人的機槍和彈倉式步槍在平坦的荒漠中有著最大的效力,英埃聯軍損失慘重。中蘇聯軍只是圍困,卻沒有發動最後的殲滅。抵擋不住口渴的英埃聯軍派人和談,最後不得不屈辱的接受了“武器換食品”的協議。
中英兩國也進行了談判,談判結果是中國允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