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沒有立即離開府衙,而是調出了近十年的帳本,派人將這些帳本核實一遍。
雖然說拿到明面上來的帳本肯定是沒問題的,但也要走個過程,一方面給朝廷交代,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雲錦城官府的警惕性。
除此之外,滕譽讓駐紮在城門外的侍衛化整為零,潛入各地瞭解整個江南鹽商的動態。
三天時間,訊息源源不斷的傳回來,哪個地方的鹽價高一些,哪些地方的鹽價低一些,哪些地方販賣的是私鹽,這些私鹽又是哪裡來的,都被調查的一清二楚。
這其中,殷旭的三百五十個侍衛起到了很大的重用。
殷旭的這批人多數是寒門子弟,自幼在平民百姓中生活,對一些小門小道瞭解的更清楚。
而且他們不像讀死書的書生,自幼混在坊間,摸爬滾打的過程中自然會曉得很多有用的訊息。
又過了兩天,盯著雲橋碼頭的人傳來了訊息,有幾艘船到岸卻遲遲不見船主卸貨,似乎在等什麼。
滕譽曾經和幕僚們討論過這江南的形勢,唐建作為第一個被拔出來的毒瘤,是他們的突破口。
唐建被列出來的幾十條罪狀有一半是滕譽讓人杜撰的,而另一半則是真真實實發生的。
他收受賄賂,對販賣私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自己參與其中牟取暴利。
他暗度陳倉,將官鹽低價賣給鹽商,篡改帳本,每年私吞巨額鹽款。
他打壓官員,排除異己,在鹽務上一手遮天…
條條狀狀,罄竹難書,可為什麼他能隻手遮天這麼多年,將百官與百姓都蒙在鼓裡呢?
這就要歸功於唐建此人良好的形象了,他曾經也是地方父母官,只要是他呆過的地方,百姓們無不稱頌,每年業績為上等,素有青天之名。
這也是皇帝信任他放心讓他來管鹽務的原因之一。
而且此人善於鑽營,在官場中誰也不得罪,知己好友良多,直到唐建被抓,他的知己好友中還有一大半站出來替他喊冤。
皇帝拿下唐建後,還同時將都察院的三個巡鹽御史下了大獄,不管他們是被矇蔽還是被收買,皇帝都留不得他們了。
滕譽當初看中都轉運鹽使這個位置,才會讓人密切關注唐建,才會讓人查他的老底,說實話,連他自己都意外於查到的真相。
也正因為這件事,讓他知道,皇帝就算站得再高,看得再遠,就算他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也未必能將整個天下看的清清楚楚。
也許他看得清楚,但怎麼處置怎麼收尾都是難題。
亂世才用重典,如今大梁天下太平,不可能抓一個貪官砍掉一個家族。
滕譽不會以為坐上皇位就萬事大吉,他深切地體會到那個位置給人帶來權利的同時還有深深的無奈和無盡的煩惱。
第193章 還不是時候
江南是鹽的重要來源地,每年運往各地的鹽都有登記,但查過記錄後,滕譽發現每到一個地方,鹽的數量都會少了很多。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路途損耗,鹽這東西若是沒有密封確實損耗極大,而這麼大量的鹽不可能每回都用翁裝,袋裝的鹽在路上破了,灑了,揮發了,都是可能的。
這裡頭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每一船或每一車的鹽如果多報一成的損耗,一年積累下來的鹽就是個可怕的數字。
何況他還發現,有的鹽船甚至出現了整艘船沉沒或者失蹤的情況,一般都發生在春夏風大雨大的時候,真實情況是什麼,恐怕也查不出來了。
滕譽連續幾天都板著臉,每查到一個線索,他非但沒高興反而心情更沉重了。
&ldo;唐建該死!&rdo;滕譽將一本從唐家挖出來的帳冊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