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就能決然從揚州出兵,並調水營集於鄂州協運糧草,鄭家子弟必與荊襄共存亡,不叫梁軍再得荊襄一寸之土——壽王爺,你怎麼說?」
明成太后不諳軍政之事,插不進什麼話,坐在御案之後,人就更顯得疲憊不堪,而崇文殿爭議了半天,問題的焦點很是清晰,也基本能確認和議談不攏,八月中下旬韓謙極可能會出兵荊襄。
即便蜀軍直接出兵參戰的可能性不大,但除了投附梁國的李知誥、柴建在梁州有兩萬兵馬可以沿漢水而下,進攻襄樊的西翼外,此時能確認韓謙從商洛、河洛已經調了約有兩萬兵馬進入鄧州、均州及光州三地,使得梁軍在這三地的駐軍增加到四萬。
特別是二月底之前集結於淅川赤山會人馬,隨時能夠出丹江,切斷漢水中下游兩岸的聯絡。
他們此時不怎麼擔心韓謙會有實力進攻淮東或京畿。
除了梁軍在東南線並沒有大規模的馬步軍集結外,更主要的是京畿附近及淮東目前就總計有十多萬精銳防守。
背倚廣闊、糧秣充足的江東地區,一旦暴發激烈的戰事,他們就可以徵調更多兵馬勤王。
不過,即便不考慮鄭家的態度,大殿之內的眾人,也沒有誰願意看到荊襄有失。
年初原本從諸州調往荊襄補給招討軍的糧秣等物資,被赤山會一下子截走四十萬石,之後局勢就陡然緊張起來。
一是被截(劫)走糧秣的州縣百般推託,不願意重複承擔徵糧,二是如此危局之前,沒有哪支船隊敢走長江水道運糧,這使得人數多達九萬餘眾的招討軍,駐守在襄城、樊、滄浪、隨陽、郢州等地,後續的糧秣只能從駐地附近徵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