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4部分

只是一言不發地看著眾人,但他的目光本身就似有一種無形的壓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崇伯鯀也是來給重華撐腰的。但有他在場,重華也難偏袒某一方。

重華這幾天該見的人都已經見了,針對公斷現場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意外枝節,基本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沒想到又出了這樣的變故。

經過了這一系列波折,重華深吸一口氣,先側身向崇伯鯀點首示意,然後轉回來面對眾人,終於神色鄭重地緩緩開口道:“自古人皇教化,部民不以身戴罪。凡受人皇教化各部,若有紛爭,共伐挑起仇殺之人。天子派使公斷,只懲治為惡之徒……”

帳中眾人此時或不知,重華今日主持公斷開場說的這一段話,將一度傳揚天下,甚至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天子使者為各部衝突調停公斷時,都會先說這一段話,若約定俗成。

重華的話是什麼意思,含義很複雜,很多地方只能去意會,若勉強用語言解釋,首先要追溯到上古時太昊的事蹟。太昊開創中華之國,被尊人皇,而後才有青帝、炎帝、黃帝等人皇世系。

太昊創立中華之國,就是一個不斷聯合與融合各部族結盟的過程,其間當然也經歷了很多征伐與紛爭。太昊立國之後,在解決各部衝突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和推行了一種原則,那就是部民不以身戴罪。

後世之人可能很難理解是怎麼回事,但在當時的年代卻有非常強的針對性,甚至是某種文明思想的奠基。當時的部族衝突往往非常殘酷,獲勝的一方經常會把敵對一方的男女老幼盡數屠滅,就連其村寨也全部焚燬。

能講明白的道理,都是人總結出來的,在還沒有人總計的時候,那當然就沒什麼道理可講了。因為各種緣由,爆發衝突的部族之間,往往會宣樣各種互相仇視的思想。比如甲部就會宣稱,乙部如何不堪,因此乙部中的每個人都是該死的,這種情況下衝突,結果往往慘烈得難以想象。

太昊身為中華人皇,在為各部調解衝突、做出公斷時,並不認可只要是出身於某個部族的人就該死或有罪,只看他們具體的行為是否有罪,從而做出不同的懲治。

戰場上殺人,難說是私仇,因為在那種場合你不揮刀都不行,那麼公斷的原則,就看是誰挑起了戰爭,又有沒有道理挑起這場戰爭?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無論是什麼理由導致的衝突,誰都不能屠殺無辜。

一個部族如果犯了錯,確實應該承擔後果,而且這後果有時是舉族承受的。該賠償就賠償、該道歉就道歉,有罪行的人將受到處罰,無論是哪一方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部民不以身戴罪”,與國中有沒有株連親族的重刑是兩回事。株連親族的刑罰,還是針對某些人具體的罪行,由天子公斷後做出的一種處罰。

那麼人皇主持公斷的標準又是什麼呢?起初是把各部首領召集在一起,去一一詢問,比如甲部對乙部做出的某種行為,你們希不希望它出現在自己身上?如果不希望的話,那麼這樣的行為又該受到怎樣的處罰?

以此為基礎,漸漸形成了最早的國中禮法,然後大家才有道理可講。

這就是重華方才提到的上古人皇教化,而中華所屬各部,皆受人皇教化,也都應遵守這樣的盟約。而不遵從這一準則的各部族,往往被稱為化外之民。

人皇教化,也是後世天子號令中華各部制定盟約的基礎,也代表了某種文化思想的萌芽。無論是在重華之前還是在重華之後,中華各部之間的紛爭衝突常有,這種準則有時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與施行,但它始終存在於思想中。

這就像世間有很多法令規定的罪行,但還是總有人會不斷地去違反法令,而大家也清楚那樣的行為意味著什麼。用後世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