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飯時;好不容易下決心買了條清爽的連衣裙,卻發現沒人稱讚時;我都感到無限的孤獨。
雖然某位詩人曾說過:因為孤獨,人才所以為人。但孤獨是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常見,開始變成痛苦的來源呢?曾經,孤獨是一種浪漫,作為略帶甘甜的存在,作為人生的必需品而被人所接受。
在順應歷史潮流,和孤獨作戰並想從孤獨中逃離時,我的內心充滿了疑問。我真的孤獨嗎?真的只有我才感到孤獨嗎?我感受到的孤獨是真實的嗎?是不是別人故意放到我肩上的呢?
就像不管三七二十一嗓門一定要大的政治人物一樣,我也開始懷疑這是場陰謀。反觀我感到孤獨的全過程,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我會感到格外孤獨。不是有沒有戀人、有沒有朋友的問題,而是在開啟電視,去入口網站瀏覽新聞或看雜誌時,那種孤獨和不安感尤為強烈。於是我陷入了混亂。怎麼會這樣?看電視不是所謂的娛樂嗎?上網和看雜誌不是生活中用來緩解緊張的手段嗎?
在考察了孤獨和不安感進入大腦的方式之後,我發現看電視、上網和看雜誌並不是尋找快樂,緩解緊張生活的手段。電視廣告真正想告訴你的,不是鼓勵你去買什麼東西,而是好像質問:“沒有這個,你真的能活下去嗎?”所以才會讓你倍感恐懼。“一個月一共才多少多少錢”的保險廣告,不是讓你未雨綢繆,為將來做準備,而是在跟你說:“你覺得自己能一直平安無事嗎?”化妝品廣告好像不是在勸你:“請用我們的化妝品吧。那樣,您可以變得更美麗。”而似乎在悄悄地說:“如果不在臉上搽點兒東西的話,就沒有男人會看得上你,你就會孤獨地老去。”它們不只是在跟我這麼說,也在和各個年齡層的人這樣說。
“我得在家裡給老公養一隻蟋蟀”的廣告,傳達的資訊是“如果你媳婦不給你買蟋蟀,就是不愛你,不恭敬你”;標榜高檔奶粉的廣告不是在告訴媽媽們:“孩子吃了這個可以更健康。”而是在說:“愛孩子,怎麼還讓他吃那些便宜貨?”宣揚“你所居住的房子會體現你的身份”的廣告,好像在跟住在半地下室裡的人們炫耀:“生活在那種地方也算是生活嗎?”銷售高階家電產品的廣告似乎也在說:“還有誰家連這些東西都沒有嗎?”因此,很多廣告都在問觀眾:“你擁有什麼東西?你在幹什麼?”當被問及“您家裡有黑色平板等離子電視嗎?”的時候,像我這樣沒錢的人,只能故作幽默地說:“我的心理很黑暗,這也能算是黑色平面吧!”這可能只是大韓民國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的憤憤不平而已。
廣告很聰明。它們不會說服你去買更多的東西,或者告訴你這是你需要的,只是會讓看廣告的你覺得自己很孤獨。它們會把冰冷的不安感傳輸給你,讓你覺得,如果沒有那個東西的話,就永遠不能進入某個行列,就只能永遠孤獨地生活下去。為了使自己不孤獨,接下去要做什麼呢?當然是把你的錢包開啟了。
大眾文化的真正危害,不是淺薄或煽情,而是會助長孤獨和不安。對於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眾——我來說,要從它們巧妙地贈送給我的孤獨中擺脫出來,絕非易事。我們的孤獨,不是我們生來固有的東西。作為從一出生就開始熟悉媒體的一代人,我們的孤獨也和媒體息息相關。
如果不能鑑別真正的孤獨是什麼的話,我們只能不斷地開啟錢包。這個世界會告訴你這種孤獨是難以克服的,不過也不是無藥醫治,如果投資一點兒錢的話,就可以免於孤獨。它們用誘惑的聲音悄悄告訴你,只要有了那件漂亮的衣服,去一趟那個優美的療養地,或者擁有那套簡潔的公寓的話,你就一定能免於孤獨。這句話聽上去太具誘惑,太像真實,人們很容易被騙得團團轉。可完全屬於自己的孤獨,完全屬於自己的完美孤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