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一章:周瑜與孫權的江東二重奏 。 想看書來

周瑜與孫權的江東二重奏

侍奉的主子變成了哥們的親弟弟,對於周瑜來說是一個需要適應的過程。

孫權比周瑜小,比起周瑜來說,孫權又缺少戰爭經驗。因此,孫權在繼位之處就像對待兄長一樣地對待周瑜,並把軍事事務全部交由周瑜掌管。周瑜也確實盡職盡責,建安十三年春天,由周瑜為前部大督的軍隊攻克了江夏,斬殺黃祖,為孫堅報了仇。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這場勝利來的如此遲緩。可以說從孫策平定江東開始,*黃祖、為父報仇就是江東政權的既定策略,這也符合後來魯肅為孫權所劃定的先取荊州的戰略構思。但這場戰事卻極為漫長。拋卻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一年之間長達六年無所事事的空白期不說,即算是從建安十一年反擊黃祖入侵算起,征服江夏也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和孫策、周瑜數年間即有江東的擴張速度大不相稱。

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孫權繼位後調整了對外策略,由積極地對外擴張轉為帶有保守傾向的戰略防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孫策死前奇襲許都的計劃在孫策死後會立時流產。按道理說,孫策雖死但奇襲許都之計仍為可行,周瑜仍能成為統兵之將。但這一切都不符合孫權對江東的戰略盤算,可以想象,這個十八歲的少年早就規劃好了江東的未來。這一未來和孫策的理想大不一樣,也和周瑜的理想大不一樣。

孫權與周瑜的分歧應該是從孫策死之後就形成了:周瑜仍秉承著孫策的志向,竭力實現江東政權的拓展與爭霸。以周瑜的野心,小小的江東絕不是他馳騁的舞臺,他要揮戈中原,與曹操一爭天下。而孫權則自始至終保持著理性和謹慎,在面對任何一場戰爭,孫權都斟酌再三,如何保全江東,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父兄建立的既得利益是孫權最為重視的。周瑜的霸業願景在孫權眼中只是輕狂的軍事行動。兩人對外戰略的長期不和導致江夏之戰一拖再拖,也使兩人關係變得更為微妙。

然而,赤壁之戰使孫權和周瑜的心思走向了暫時的一致。曹操轉瞬間佔領了荊州,擠壓了江東政權的政治空間。劉備東逃又遞來聯盟訊號。這一切都促使孫權儘快做出決斷。無論《三國演義》和電影《赤壁》都將孫權對參戰的猶豫和周瑜對參戰的堅決歸因於兩人成熟與否或是否具有膽識等情商因素,但被人們忽視的問題在於,對赤壁之戰的不同態度折射出孫權與周瑜世界觀的不同。

最終孫權還是被說動了,決心與曹操一戰。這也體現出孫權的保守與劉表的自保之本質區別。但孫權與周瑜參戰,仍然是貌合神離。周瑜參戰,是為了擊敗曹操,趁勢揮軍北上,實現王霸之業。孫權的參戰則是一種主動出擊,積極防守的態勢,即擊敗曹操才能為固守江東製造寬鬆的外部環境。

統兵權依然交給周瑜,這是為了贏得赤壁之勝的關鍵。但同樣,將舉國之兵交給周瑜也並非能讓孫權完全信任。其主要原因就是孫權怕周瑜一旦取勝,就要自作主張,率領軍隊完成他的王霸之業。於是孫權特意安排了與周瑜不合的大將程普為副都督進行掣肘,又分一隻兵給堂兄弟孫瑜以為應對之策。但孫權憂慮的還是發生了,赤壁大捷後,周瑜果然率師乘勝追擊,圍攻留守荊州的曹操大將曹仁。曹仁萬想不到周瑜進兵如此迅猛,雖然有一些抵擋,但是最終還是力不能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