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治教化的名聲,倒也不純粹為了賺錢。不過這次機緣巧合遇到了馮相,才把這東西獻出去了一副樣品。”

“唉,小王爺,這件事情,卑職總覺得咱佈局了這麼久,有些虧了。白瓷活字到了馮道手裡,能夠弄完《五經》、《九經》固然是讓小王爺也漲了好文的名頭,但是隻怕從此在中原流傳開來之後,往後印書的利潤就下來了。”

“這事兒沒這麼簡單你忘了我這活字,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麼?他們就算拿到了樣品,也不過是用用罷了,還有很多後手不明瞭的話,也是無用。”

“這倒是……說實話,卑職雖然一直給小王爺提供了材料和工匠,但是至今,對那活字的製法,還是有些細微之處不甚明瞭。當初小王爺命卑職使人刻的鏨鋼鐵碑,應該就是用來擠陶土模子的吧?”

“那是自然,如今我們只是給了白瓷活字的實樣,他們一來不知道制這活字的白瓷土配方比例如何、怎樣才能做到燒製前柔軟、燒製後儘量堅硬,所要想仿製自然不易。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鏨鋼模具的存在,就算有了配方,在雕刻的時候也要大費周章。”

原來,錢惟昱雖然把白瓷活字給了馮道,但是卻留了很關鍵的兩手。燒瓷用的陶土配方固然是其中之一,而更重要的則是刻法。

當初,錢惟昱讓蔣袞使費重金,找高手匠人在幾塊厚熟鐵板上雕鑿了七八千個漢字,把常用字和兩三千個冷僻字都涵蓋在內。

既然雕刻的是鐵碑,所以要想鑿成陽文自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雕刻文字的時候,雕鑿陰文只要把筆畫部分刻掉就行了,而雕鑿陽文需要把所有留白部分刻掉。以鐵板的堅硬程度,要想把大片留白部分都刻掉,除非有現代工業的銑床才行。

做好了陰文的鐵碑之後,錢惟昱又教蔣袞用鐵匠們改良的淬火滲碳工藝,還摻入了日本匠人鑄造武士刀時的白蠟燒入之法,對鐵碑進行表面硬化處理;熟鐵相對柔軟、高碳鋼則表面更為堅硬耐磨。在鐵碑相對軟的時候雕刻,然後刻好了進一步硬化,那就基本上很難磨損了。同時這樣的“燒入”處理也能讓鐵質的耐鏽耐腐蝕程度提高這就好比古代的名刀劍如果保養的好,都不易生鏽。

表面硬化之後,最關鍵的一步來了錢惟昱的白瓷活字在陶土狀態的時候,其實不是依靠雕刻來形成字跡的。而是用帶了字跡的鐵碑作為模具,把陶土坯壓在上面用力擠壓,隨後就印出了字跡。

然後再把軟陶土放在方框裡切好成一個個單字、用一塊平鐵板把字跡這一面的厚度批平、放進瓷窯裡面燒製成堅硬的白瓷,一副白瓷活字也就這麼產生了。

不要小看手工刻字和用模具壓字跡這兩個工藝上的小改進的效果。因為錢惟昱做的陶瓷活字字型大小都比較小,而且字跡的筆畫粗細也遠比同時代的雕版印刷字型要纖細。而如果採用直接雕刻陶土坯子的話,就很難雕出這麼細的筆畫因為雕刻陽文的時候,如果筆畫太細,字跡是很容易被雕斷的;而雕刻陰文的時候,就不存在容易雕斷的問題。

現代人看那些古代的線裝書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古書怎麼字型印得那麼大,大多數書一頁紙才那麼一兩百個字,最多的也就三百。而現代的印表機動輒用小四、五號字打word文件,一頁一兩千字很平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古代的字模筆畫沒法雕刻的太細,所以字就不得不大了。

這也就意味著:哪怕給馮道的那套活字被人山寨出了配方,而且不考慮雕工的費時費力,單論到了印刷階段對方的用料依然是錢惟昱的幾倍。同樣的紙張墨汁消耗條件下,用錢惟昱的核心技術弄出來的印刷術可以印出來的書的量是對方的至少兩倍!這,就是巨大的成本優勢。

第73章 王室營生

在原本的歷史上,活字印刷術雖然最早是北宋畢昇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