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郎暗中派遣騎兵和玩家,提前搶奪說唐的人才,其中包括水鏡先生司馬微。
說唐勢力微弱,明知道水鏡先生被楊十郎搶走,得知此訊息以後,也沒有與楊十郎翻臉。
司馬微根本不願意出仕說唐,也不願意被強迫教導弟子。
司馬微只是隨性而為。
即使說唐仍然控制司馬微,對其沒有多少作用。
水鏡先生被掠到襄陽,同樣沒有出仕。
不過,楊十郎向司馬微引薦兩個人才,徐庶和龐統。龐統此時年方十二,以水鏡先生為老師,可有一番作為。
司馬微雖然對楊十郎將自己強行劫持至荊州不滿,但現在的荊州確實比較太平,又與徐庶、龐統投緣,於是願意留在襄陽隱居,教導少數看得上眼的人才。
徐庶、龐統在尋找合適的老師,而司馬微又何嘗不是在尋找合適的學生?
伯樂和千里馬,缺一不可。
與年幼的龐統可以全副身心投入學習不同,徐庶並沒有完全隱居,因為他還是楊十郎的謀主之一,不時被楊十郎召見,商議對策。
“楚子謀果然前去攻打河北,豫州僅僅只有十餘萬兵力,以降兵為主。如果我們再次興兵攻入中原,元直以為如何?”
楊十郎有了再次北伐中原的念頭。
楚天的主力大軍已經渡過了黃河,再次給荊州軍窺視中原的機會。
徐庶在這段時間,戰略眼光卻有所改變:“主公切莫著急。河北地域遼闊,豈是那麼好攻打?主公北伐中原,楚子謀必定會退回中原,主公又將無功而返。”
楊十郎對於徐庶的戰略發生轉變有些意外:“那麼依照元直的看法,該當如何?”
“主公何不盡快攻取巴蜀,再集結荊州、益州之力,平定江東,取半壁江山,再與關中合力,消滅楚子謀?”
“你的意思是我們率先統一長江以南?”
“正是如此。益州牧劉焉造作乘輿車具千餘輛,欲稱帝,又有疾病在身。我嘗求問於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有言,劉焉命不久矣。漢中張道常年與之交戰,其倚重於異人劉安防備張道,常年戰亂不斷,巴蜀百姓苦之久矣。”
“只要主公於江陵囤積兵馬,收買益州不滿劉焉者。然後出其不意,攻打益州,晝夜出兵,外有外患,內有內憂,益州很快便為主公所有。”
“一年定西蜀,三年定江東,或許,楚子謀還沒有平定河北。”
“北方皆虎。楚子謀地處中原,為四戰之地,南陽說唐、江東銅雀,都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對於說唐,他失去豫州,定不甘心。對於銅雀,淮南為必爭之地。”
“而主公的荊州,沒有外患,北有說唐防備楚子謀,東有黃祖看守江夏,正是急劇擴張之秋,豈容錯過?”
徐庶一番說辭,讓楊十郎不由動心。
討伐中原,想要從楚子謀那裡割一塊肉,太過困難。
相反,益州劉焉,實力一直不怎麼強大,而且益州內部矛盾重重,因為劉焉是外來者,益州本地的世家不見得全部支援劉焉。
還有漢中張道,從來就沒有放棄攻打益州。
“我會命令說唐進攻博望,使楚子謀無法專心攻打河北,然後我們籌備半年,再用半年時間攻下益州。”
楊十郎的思路被徐庶開啟以後,胸懷間有了更大謀劃。
如果在楚天統一北方之前,率先統一南方,再聯合北方一些割據諸侯,未必不可以成事。
北方的爭霸遠比南方慘烈,各個大諸侯大打出手。
並非楚天的擴張速度不夠快,而是位於中原四戰之地,每個諸侯都要敲打一遍。
曹操在中原崛起時,敲打青州黃巾、南匈奴、陶謙、呂布、劉備、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