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恩人還是算仇人?
這個話題吸引了百歲,因為多爾袞在宗室裡面是個禁忌話題。就因為是個禁忌話題,百歲對弘曆的說法保持懷疑,因為百歲不知道對方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在不辨真偽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輕易下結論。
百歲這種態度是對待一件陌生事情的正確態度,他從記事兒開始接受的都是儲君教育,只不過他不知道這事儲君教育罷了。他讀書的師父常常跟他說“兼聽者明偏聽者暗”,所以當他聽到弘曆講多爾袞和福臨的種種事情的時候,就是抱著聽故事的心態。
畢竟往事過去那麼多年,相關的人早就深埋於地下,真相也不重要了。
弘曆就說:“……多爾袞是有大功的,他把咱們從關外帶到了關內,此乃是擎天之功。”
百歲點頭:“是是是。”雖然嘴裡一直稱是,但是腦子裡不是這樣想。
多爾袞是有功勞,但是進入關內坐擁天下這功勞不能全算在多爾袞頭上。
海棠就常常給安康他們講:“一個人吃七個饅頭會飽,但是不吃前六個光吃第七個永遠不會飽。”
這話百歲聽過,他覺得多爾袞是有功勞,但是不能忽略了前面兩代皇帝打下的基礎。更不能忽略了明朝滅亡的原因,關外的人真的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嗎?未必啊!明亡於自身,不是亡於外族。
弘曆接著說:“多爾袞入關後就該恪守君臣之道,要不然也不會有身死之禍,也不會落下個沒人祭祀的下場。”
百歲皺眉。
他覺得弘曆這位叔叔的說法很怪。
百歲就說:“當時世祖章皇帝年幼,咱們初入關內,多爾袞若是真的恪守君臣之道,那麼年幼的皇帝難道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一個小皇帝什麼都不懂,他壓根兒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滿朝大臣忠心是有了,但是能力不行,他們在關外的時候不說茹毛飲血,也與關內的習俗大不相同,甚至連語言都不通。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足夠有權威的人出來鎮住場面,要不然就是北京一遊,早晚回關外,坐不穩江山的。
這時候的多爾袞怎麼恪守君臣之禮?他若是不霸道,壓根鎮不住場面。話說那時候對於滿人來說有君臣之禮這玩意嗎?他們連服飾都是抄襲蒙古服飾。
弘曆說:“入關幾年之後,世祖章皇帝已
() 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他怎麼不後退一步呢?若是在世祖章皇帝大婚前後歸隱?()『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也不會落下個如此下場。”
百歲不想和他說下去:“多爾袞和世祖章皇帝之間的恩怨,咱們沒有參與,咱們也沒有看見過。咱們聽的都是別人口口相傳的,這事情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
在百歲看來,就如萬曆皇帝和張居正,這裡面功過是非恩恩怨怨很難說清,真相是什麼不重要,張居正做過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性如此。萬曆皇帝和世祖章皇帝一樣,都對自己依仗過的大臣恨之入骨,對方肉身死亡還不算,必須遺臭萬年,要不然他們睡不安穩。所以人人都能笑話劉禪這位後主懦弱無能,卻不能笑話他和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因為這種君臣相處實在是太罕見了。
弘曆看百歲對這事兒不太感興趣就帶著他接著讀書。
然而在船上的這幾日,弘曆零零碎碎地跟百歲說了很多,講過家族故事,也講過歷史故事。
下船回京後,弘暉向雍正把這段日子的事情彙報完回家休假,把跟著出去轉了一圈的兒子也提溜走了。
弘暉回到家直接躺倒,小兒子永瓚坐在他肚皮上玩耍,大兒子百歲坐在榻邊把出行的事兒講給他聽。
弘暉一邊聽一邊嗯一聲做回應,問百歲怎麼看。
父子兩個說了一下午,嘉樂帶著其他弟弟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