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老爺不是叫你晚些時候再去?”常氏看見,在二人身後大聲喊道。
“掌珠、姚姐姐還有學裡的幾個女同學都說今兒會去賀咱們鞋鋪子開張呢,爹爹可不方便支應她們”蘇瑾頭也不回揚聲答道。話音落時,兩人的身影沒到影壁後面。這些人也許是隨口那麼一說,蘇瑾並不當真,順手拿來當藉口倒挺合適。
常氏無奈的衝著兩人消失的方向笑了笑,自去收拾廚下。
儘管天色還早,但是做為最繁華的永清橋頭一帶,已經又開始了一天的熱鬧。因歸寧閘口還未開始放行,此時,橋兩側寬約十丈有餘河道內,擠滿了各式各樣等待通行的船隻。那寬闊的河面之上,舟與舟相連,帆與帆相接,宛若水上街市,綿延至數里之外。
河岸兩邊已有不少勤勉的商人開始發賣貨物,當然,也有不少步履匆匆,身著最華麗體面的衣衫,收拾得富貴一團地商人,自河岸兩邊的那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坐管絃樓中鑽了出來。
如此景象,讓蘇瑾不禁想起剛剛讀到過的,弘治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路過歸寧府時,見運河上穿梭忙碌、兩岸繁華無比的景象,感慨而作詩:“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
到這個時空這麼久,蘇瑾一直不知該如何形容她所在的這座城市。與名滿天下的蘇、杭、湖州、松江、南京不同,這個城市在前世她並未留意過,甚至不知道山東地界上竟然還有一座堪與蘇、杭媲美的城市。但是它的起源,蘇瑾是知道的。國朝初年,歸寧府只是縣制,是漕運五大水次碼頭之一,那時只有糧倉並無城池。直到景泰元年才開始於會通河北岸,以廣積倉為基,修建磚城。此時,歸寧府的主要作用仍然是糧倉。直到永樂十年左右,因成祖皇帝下令貫通大運河,自此,歸寧府的顯要地位才凸顯出來。
分合于歸寧府的三條水道,北達京、津;南抵蘇、杭;西及開封。這樣顯要的位置成就瞭如今的歸寧府。大運河南北通杭之後,原本只有一萬多人的歸寧縣,迅速擴張到三萬人、九萬人,人口激增,舊城狹小空間日漸見拙,許多商賈和市肆、樓宇被迫向外滋生,沿運河岸線在舊城外生長,成為真正的商業繁華和運輸中心,這便現在的新城,如今她腳下的這塊地方
當地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十倍於本地人口的外來客商,數百萬的人群,成就了現今歸寧府的繁茂。
有人統計說,歸寧府大大小小的商鋪加起來有上千間,而每日在歸寧閘口通行的船隻計以萬艘,蘇瑾沒考證這個資料是否真實。但這幾日她因將要開始在更廣闊的天地之中奔走,為了更快速的瞭解這個時空的商業,叫人到書市上為她買得一本《歸寧府志》,在這本書中,她看到了一組數字,萬曆年間歸寧府鈔關所收船鈔商稅達八萬三千餘兩,超過京師的崇門紗關和杭州鈔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
所以那些商鋪的數字是否真實,她並不特別在意。有腳下這條運河在,有戶部統計的真實稅銀數目在,她開始相信,這片城池在商業上並不輸蘇杭、松江、兩京等地
下了永清橋再行百十步,便到了蘇家的新鋪子。此時,蘇士貞正陪著三個中年人立在店鋪門前,對著店鋪的上方的大片紅綢指指點點。
“爹爹。”蘇瑾下了轎子,款款走到眾人身後。與蘇士貞說話的幾人聽見她喚,齊轉過頭,這三人中,有一人蘇瑾是認得的,正是常貴遠,她連忙上前行禮,“見過常叔叔”
“瑾兒來了!免禮,免禮”常貴遠哈哈笑著,洪亮的聲音中透著愉悅,彷彿是自家的新鋪子開張一般。
蘇士貞又向她介紹另兩位,“瑾兒,這位邱伯伯,便是上次我與你說過的,在城郊洪官營開著一間大織坊的那位。這位馮叔叔,做的是茶貨生意,在鰲頭磯南南邊有兩家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