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畢竟不同於後世的交通發達,訊息通暢。
古代打仗,尤其是幾路大軍北伐,相互合作的難度非常高。
主要還是溝通問題。
這麼說吧,人類世界裡,90的問題,其實都是溝通問題。
個人與個人之間溝通尚且需要多強調幾遍,甚至反覆商議。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不能真正明白對方的意思,理解歪後,開始對噴。
這種事網路上就不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社會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做“知識詛咒”。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一個頂級畫家,覺得畫畫非常簡單,他也會覺得其他人畫起畫來理應也很簡單,但實際上對於普通人來說,畫畫非常難。
再舉個例子,對於作家來說,寫一篇文章或者暢銷小說來說,很簡單,他就會覺得其他人來寫,也應該也簡單,無非就是這這這,那那那的。
最後一個例子,數學老師經常責怪學生,這都不會嗎!這麼簡單都不會嗎!
這種老師一般是被詛咒的非常深的,是自我喚醒意識最差的。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我們的主觀意識有一道道牆壁,我們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他人。
這就是為什麼生活中90的問題是來源於溝通了。
真正能夠突破知識詛咒的人,都是能夠很精準的切換思維的人,他們知道不同型別的人的需求和想法是什麼,而不被自己的主觀意識隔離。
但這種人太少太少。
崇禎不奢望袁崇煥是,也不奢望沈有容是,更不奢望陳新甲和劉興祚是。
所以,幾路大軍北伐,看似很牛逼,這裡面牽扯到相互配合的問題。
薩爾滸大明十萬精銳是怎麼敗的?
是真的幹不過女真嗎?
當然不是!
是幾路大軍基本沒有配合,也不願意有效溝通,被各個擊破,被殺得血流成河。
所以,現在的局面,可千萬不要以為,大明必勝了。
皇太極隨時有翻盤的機會。
例如皇太極一旦反應過來,大可以扔掉瀋陽,大軍直撲天武軍,打明軍相對薄弱的地方。
轉身在對付義州明軍,先將士氣打起來。
此時的崇禎,只想一心一意圍堵瀋陽。
他給了沈有容和劉興祚明確的目標,會師遼陽,而不是瀋陽,意思再明確不過了,根本不需要他們來瀋陽。
他們能打到遼陽就不錯了。
若是給他們過高的任務,縱深拉太長,反倒意外會增加。
做任何事,該快的時候快,該穩的時候穩,要不然對方要麼得不到滿足,要麼嫌累。
五月一日,傍晚,小雨。
崇禎剛剛飲了一杯酒,準備去小休一會兒,探子突然來報,說在南面六十里,發現了建奴大軍,至少有十幾萬人。
崇禎立刻坐起來,他表現得非常興奮,因為他知道,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終於來了!
準備圍城打援吧!
這一次換做朕來圍城打援了!
崇禎所有的京衛軍。
御林衛3萬,天雄軍2萬,虎賁衛1萬。
有重騎兵、輕騎兵、重步兵、火槍手和火炮營。
各個兵種相互配合,相互協調。
天色將晚,初夏的晚上不比冬天,夜幕降臨後肯定是一片漆黑,要晚上打大規模會戰是不可能的。
只能等第二天。
不過,要堤防皇太極趁夜襲營。
關於這一點,崇禎還是給皇太極準備了一些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