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城市的風情畫。
《紐約假日》更像是走馬觀花,把關注點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戀情上。
沒辦法,誰讓他們兩個都是大明星呢,鏡頭裡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現紐約的人文地理,風景名勝。
林子軒當初提了不少建議,都被後來的導演放棄了。
那位導演沒有把握住《紐約假日》的精髓所在,電影不光是要講一個愛情故事,也要講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
美國媒體透過《上海假日》重新認識了中國。
《上海假日》裡的上海是繁華的,是開放的,人們臉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們以前認為的戰亂不斷,貧窮落後,民眾麻木困苦,掙扎存活。
這是自然,這部電影本來就是展現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滿滿的正能量。
有紐約的媒體還發現《上海假日》裡的男主角似乎有點眼熟。
他們向林子軒在美國的代理人彼得遜律師求證,確認了那個男主角就是《亂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們還了解到這位著名作家在中國是一個龐大家族的直系繼承人,還是一位銀行家,電影公司老闆,有自己的報社和出版社,甚至還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廣播電臺。
這是中國的傳媒大亨麼?
他們不瞭解林子軒的總資產有多少,但按照美國這邊的情況類比,他們直接把林子軒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繼承人一樣的位置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
於是,《紐約時報》在第八版對林子軒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把林子軒描繪成實業家和藝術家的結合體,認為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的林在東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個領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這讓林子軒在美國小火了一把,不過這篇報道在美國人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畢竟他只是一名華人,他在美國最為人所知的頭銜是《亂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國華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就連和林子軒有過交往的張康任都迷糊了,還把這份報紙寄給了林子軒。
這其實是彼得遜律師耍的一個小花招,他只是介紹了林子軒旗下的產業,卻含糊了這些產業的規模,給記者造成了錯覺。
這個小老頭非常精明,作為林子軒在美國的代理人,林子軒在美國越出名,他以後越好辦事,他沒有說謊,只是說的很有選擇性。
這是律師慣常使用的手段。
在觀看《上海假日》的那數十名普通觀眾中,有一名華人少女,叫做黃榴霜。
她出生於1905年,祖籍廣東臺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來加州淘金的華工,後來黃家在唐人街開一間洗衣鋪來維持生計。
在她上小學的時候,正是好萊塢電影興起之時,看電影成了人們時髦的玩意,她常常翹課溜進戲院,非常喜愛電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紅燈籠》的影片在中國城出外景,需要一個東方臉孔來演配角,才14歲的黃榴霜毛遂自薦,從此進入了電影圈。
這幾年她一直在好萊塢跑龍套,聽說戲院要放映中國電影,就託人進了戲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後大為驚訝,沒想到中國人自己拍攝的電影已經可以和好萊塢電影相媲美了,連好萊塢都要翻拍中國電影。
這讓黃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給林子軒寫了一封信。
才17歲的黃榴霜在信中寫了自己在好萊塢的遭遇,自己對電影的熱愛,自己對《上海假日》的喜愛,自己對中國的思念,等攢夠錢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寫這封信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是平時在好萊塢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傾訴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