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14萬戶受災群眾的162個臨時安置點和過渡安置點的選址和規劃設計工作。
板房建設,事關災民切身利益,涉及拆遷等諸多矛盾,所以看似很簡單,其實非常複雜;加之災區又是第一次搶建,環境惡劣、情況殊特、規模巨大,時間緊迫,故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疏漏。
我在走訪中得知,為了趕速度,搶進度,都江堰搶建的首批板房,施工就略顯粗糙,存在少屋簷、地不平、部分屋內積水等問題。同時,由於板房成排,易連片燃燒,存在安全隱患。
比如,“民主園”小區。“民主園”是都江堰幸福鎮一個最大的板房安置小區,一共240畝,3000多套板房,可安置6000多名受災群眾。2008年7月25日,“民主園”正式交付使用,一大批受災群眾迫不及待、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居”。不料第二天一大早,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剛剛交付使用的“民主園”小區在暴風驟雨的“大考”面前,很快變成了一片澤國汪洋。大水將板房之間的間隔部分全部淹沒,小區內原本處於地勢最高的道路也漫水不少。板房周圍很快聚集起上千名群眾,紛紛發起了牢騷。
幸福鎮的面積和人口,佔都江堰市城區的一半,地震後房屋倒塌123棟,嚴重損壞976棟,560000多人無家可歸,急需板房安置。而“民主園”是一片冬水田,地勢又較低,前兩年因城市發展已被徵用;加上這次搶建過渡板房,要求40天就要建起3000多間板房。所以為了搶進度,排水設施還沒跟上,便動手開工。結果暴風驟雨一來,立馬敗下陣來。幸福鎮黨委書記付慶明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翻身起床,匆匆趕到“民主園”,看到小區被大水淹沒,聽到群眾滿腹牢騷,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他與鎮長彭繼萬一道,一邊指揮群眾撤離,一邊安排工程人員清理積水,疏通水道,冒著大雨在小區來回穿梭,全身淋得像個落湯雞!群眾看著鎮幹部如此辛苦,這才少了牢騷怪話,不再罵爹罵娘。
1.搶建板房(2)
其實,搶建板房,最難、最苦的,還是偏僻的小鎮和鄉村。
走訪中,不少基層幹部跟我說,在那麼艱險的地方,冒著餘震去搶建板房,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偉大,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比如虹口、龍池等山區,搶建板房就比其他地方的難度大得多。難就難在,人員、裝置、材料進山、進村難。因為當時餘震不斷,到處塌方,頭天剛搶修出來的路,第二天就被塌方給埋了,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給砸了,進山者稍不小心,就會連人帶車掉到懸崖下。特別是虹口,是都江堰市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要在段時間內搶建大量的板房,面臨的困難更多。因為虹口地處山區,與平壩地區相比,建板房的場地難找。他們原來選了很多點,由於要考慮安全又要錯開永久性安置房建設用地,地質專家先後否定了一部分。另一方面,滑坡使都江堰到虹口的道路損毀嚴重,從峽口往上大約公里的道路,只能單向通行,大型運輸車輛難以透過,很多材料只好二次轉運,且每輛車每次只能轉運套板房所需要的材料,每天只能跑兩趟。到高原村,由於橋樑斷裂,則需要三次轉運。虹口鄉副書記高永強告訴我,因為車進不來,又一直在垮方,十分危險,修建板房的都不願意來了,人家給錢都不來,車子被砸壞了。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得找部隊,部隊派了幾十個車,拉了半個月才把板子拉進來。
再比如,葛仙山鎮,其安置點位達到了33個,是彭州市安置點最多的一個鎮,因太過分散,多數位於交通狹窄的支路上。這對於當地和援建者來說,無疑是空前的困難,但他們聯合多方力量,想出各種方法,鬥智鬥力,展開了一場決戰。建設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差那不算什麼,最頭疼的是運輸。因路面沒有硬化,稍重的貨車隨時可能將路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