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災區,到處都是搶建板房、熱氣騰騰的工地,到處都是揮汗如雨、玩命加班的援建大軍……我曾經到過位於都江堰市二環路旁的“幸福家園”,這是都江堰最早集中搭建帳篷的臨時安置點之一,也是最早搭建活動板房的過渡安置小區之一。我看見,整齊劃一的活動板房一幢幢一排排地矗立在廢墟上,有條不紊,整潔有序。園區裡不僅設立了社群管理辦公室、警務室、醫療室,文化活動室,還有便民商場、集體食堂、家庭廚房、公共廁所和浴室;每個板房安置點都有防火、防水廚房、洗菜臺、衛生間,為了保證洗澡間和廁所的私密性,還採用了米的防水隔斷;有的還在屋裡安了地磚或地板膠,在房前屋後種植了花草樹木,在板房裡接通了閉路電視天線和寬頻網路。據統計,在成都所有的板房安置中,一共建成公共衛生間11585套,公用廚房14749套,安置點管理用房及銀行網點、警務室等12659套,集中供水點2195個,垃圾收集點2911個,板房中小學284所,診療所123個,糧食和商品零售點100餘個。本來過渡板房1平方米的建設成本,一般約為700元,但援建成都的各兄弟省市為了讓板房更紮實、更舒適,有些造價竟超過了每套10000元!
2008年7月25日,成都災區10萬大軍經過整整60天的苦苦奮戰, 19.8576萬套過渡板房穩穩當當地矗立在了滿目瘡痍的廢墟上!2008年8月1日這天,全市上百萬受災群眾除去投親靠友的,自己搭建臨時窩棚的,全部搬進了新居——臨時過渡板房! 。。
1.搶建板房(5)
短短60天,就解決了上百萬災民的臨時住宿問題,這在全世界地震災後的重建史上,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在成都市建委辦公室裡,我採訪了副主任孫明。孫明高高的個頭,健實的身材,在災後重建中,同事們送給她一個榮譽稱號:“累不倒的鐵女人!”談起當初板房建設,孫明依然感慨頗深。
孫明說,按正常進度,修這麼多板房需要3個月時間,但當時必須要在60天就完成,所以除了增加人力、加班加點,沒別無選擇。為協調10萬大軍,成都市和各區(市)縣都成立了協調小組。同時,全市機關和下屬事業單位還選派了10多名聯絡人員駐紮在各個重災區,每天收集情況,遇到難題及時彙報。比如運輸問題,由於路途時常發生塌方、泥石流,的山路上運輸裝置、建材,所以運輸車一般都設正、副兩位司機,一人負責駕駛,一人觀察地勢,看前方和身邊是否有石塊鬆動或者泥石流。為搶時間,有的建設單位提前10天就把天氣預報資料拿到了手,24小時趕工期,最長工作時間達到了每天17個小時。大雨小幹,小雨大幹,沒雨拼命幹;大貨車進不來,就用小貨車代替;汽車去不了的地方,就用人背、馬馱。由於天熱、活重、時間緊,有的馬都累得跳崖了!
不僅馬累得跳崖了,甚至有的人都累死了!走訪中我瞭解到,為了搶建板房,儘快讓災民有一個臨時的窩,無數的建設者不光是用自己的雙手、汗水在搶建板房,甚至有的是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搶建板房!
有個年輕的戰士,名叫武文斌,1982年10月出生,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人。武文斌2002年12月入伍到濟南軍區,2005年7月考入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測繪學院,2007年7月回到部隊所在師炮兵指揮連實習,2008年5月12日隨部隊緊急趕赴四川。本來,連隊是安排武文斌留後的,可他主動請戰,還是去了災區。
去了災區後,為把食品和飲用水及時送到受災群眾手,武文斌和戰友們翻越三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鎮12個村7816戶人家;為搜救失事直升機,他不畏山高路險,一直走在最前面探路,三次滾落下山,三次被樹攔住;搶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