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部分

、鄙賤、嫌惡孫悟空。而孫悟空則認為“祖師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而後來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孫悟空的這種“智慧”能力,“須菩提祖師”果然半開半掩著後門等他,孫悟空也從此也跨入了“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的門檻。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孫悟空在“悟徹菩提”方面,獨到的“智慧”能力。

二是能“吃苦”方面,《西遊記》書中的孫悟空,儘管和釋迦牟尼佛當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修戒參禪,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嚴酷苦行相比,方式上差異很大。但是,就“吃苦”情節而言,其修行經歷也堪配“艱難”二字。孫悟空是個天產的石猴,後來又在猴群中當上了“猴王”,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享受著猴類社會中“人間縱有珍饈味,怎比山猴樂更寧”的榮華富貴,一念興起,就離開了“猴王”這個職位,手持竹篙,登上木筏,開始了漂泊生涯,先是在南贍部洲串游了*年,後又作筏過海,來至西牛賀洲地界。費了“十數個年頭”,才拜在“須菩提祖師”階下,做了七年“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的雜役。這種放棄優厚的生活待遇,為了修行而歷盡漂泊、充當雜役的苦楚,換成一般人也是不堪忍受,甚至於要自我了結的。但是孫悟空就挺了過來,這種長時間的“吃苦”能力,儘管和釋迦牟尼佛相比在方式上有差異,但從“悟徹菩提”的角度而言,能做到這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是有“恆心”方面,這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佛教中叫“發心苦修”。這種“恆心”主要體現在能長時間“吃苦”方面,因為一個正常的人要效仿釋迦牟尼佛那樣為了苦修日食一麻一麥,修戒參禪(以科學的角度而言,日食一麻一麥要維持六年的生命活動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裡我們只使用宗教的說法),做這種靠意志力的自我約束行為,在短時間內,如一、兩天,三幾天也不算太難。但要長時間這麼做,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因疾病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因素則屬另論)。而要像孫悟空那樣,放棄優厚待遇,為了修行而歷盡漂泊、艱苦流浪(這種艱苦的漂泊和流浪跟現在的公務員、一些集團公司人員的出差、考察、業務活動是有質的區別的)、做一些充當雜役之類的差事,相當一部分的人也是做不來的。

四是修行目的明確,在這方面,孫悟空的修行目的就是要“學一個不老長生”之術。跟釋迦牟尼佛祖“悟徹菩提”前的修行目的“超越生死”,有著極為相似之處,甚至於可以說是一致之處。而正是由於孫悟空在修行目的問題上的堅定性,當深知“天地生成”的孫悟空具備“悟徹菩提”的條件和“智慧”能力的“須菩提祖師”為了預留“盤中之謎”,以教孫悟空“‘道’字門中”的“三百六十傍門”為由,幾次三番的提出要教孫悟空“術、流、靜、動”等“傍門皆有正果”之類的法術時,孫悟空總是先提出“似這般可得長生麼?”之類的疑問,一旦得知學這些法術不能“長生”,就以一種近乎忤逆的態度,毅然決然地以“不學!不學!”來堅辭和推拒。於是“須菩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