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會師。
困牛山戰鬥,群眾被紅軍壯舉感動,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和收養紅軍傷員,傷好後,還給予盤纏(路費)回家。當地群眾逢年過節照習俗到紅軍跳崖遺址憑弔紀念紅軍壯士。
困牛山戰鬥是甘溪戰鬥後紅六軍團粉碎敵軍“會剿”和“殲滅”企圖,勝利突圍出石阡的戰鬥;是紅52團服從命令,聽黨指揮,勝利完成斷後任務的戰鬥;是紅軍捨身為民,用生命詮釋革命為民、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戰鬥。
導遊黃桂蓉講完了紅軍的戰鬥故事。吳總見天色尚早,對導遊黃桂蓉了道:“小黃,時間還早,你能不能給我們介紹石阡的民族文化?”
黃桂蓉看了一眼蔣副會長,蔣副會長說道:“小黃,你就給吳總他們介紹一下!”
導遊黃桂蓉說道:“石阡民間保留著多種充滿生活情趣帶有濃郁泥土氣息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如在春節、元宵期間的“玩燈”之俗;在祭祀秧神、朝山拜佛的木偶戲;在慶壇還願時演出的儺堂戲等。傳統民族燈戲有龍燈,分為毛龍、狗龍、獅子龍、棒槌龍;農耕勞作間歌舞如打薅草鑼鼓;茶燈。”
於是,導遊黃桂蓉一一地介紹了幾種民間民族文化。
仡佬毛龍,起源於古代仡佬民族對“竹王”神崇拜,其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仡佬毛龍以“燈班”為組織的民間傳承形式延續流傳縣境內。毛龍龍頭、龍身全是竹子編扎的骨架,形如蛇身,尾似魚尾,龍頭有“麒麟”和“雞頸”兩種。龍身長15至25米,分七棟、九棟、十一棟、十三棟,每棟2米。龍身用須狀的五色“火草杆”編扎後全身毛絨絨的。有的燈班玩毛龍還伴有兩條“狗龍”相隨。玩毛龍是仡佬村寨集體行動,隊伍配有專門的打擊樂隊,打擊樂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龍燈會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動。其信仰崇拜包括六個文化要素:1、龍神信仰(傳統故事、敬龍神儀式、敬龍神場合及用品、敬龍神誦詞)。2、附屬、圖騰、神靈信仰(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編扎工藝、選材(竹篾、彩紙、編扎技術)等。4、玩技(上桌、過獨木橋、雙龍搶寶、單龍戲珠、懶龍翻身、天鵝抱蛋、犀牛望月、螺絲旋頂)等。5、唸誦表演(開光、請水、化龍、開財門、敬神、求子)。6、打擊樂的鼓點曲牌構件等。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儺戲,在元代時期,石阡就有儺戲活動記載。到了明朝時期,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石阡府志》中也有了關於儺戲活動的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陳龍巖在《石阡府志》“奇觀論”中寫道:“阡屬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間風。秋盡冬來,臘餘春前,比戶春儺鼓角,鐃笳鈴鑼,歌唱之聲,響徹晝夜”。民國時期,境內儺戲班100餘個,經常在縣城、本莊、白水沙、龍塘等地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晏明姚紹清儺戲班,樂橋王清廉儺戲班,公鵝吳忠仁儺戲班,青陽陳正中儺戲班。解放後,儺戲演出被視為搞“封建迷信活動”而加禁止,只在最邊緣的農村有少數活動。1979年後,儺戲文化引起重視,縣內儺戲班逐步恢復發展。至1985年,儺戲班已恢復23個,儺戲藝人發展到170餘人。
石阡儺戲分6個流派。一、茅山教派:青陽鄉科甲彎商家儺班,祖師59人,家傳6代,漢族。二、湖南教派:晏明村新化姚家儺班,祖師32人,家傳5代,由湖南保靖江石夾大坪田法龍傳,侗族;樂橋村柿花壩王清廉儺班,祖師30人,由湖南麻陽傳入,土家族。三、湖北教派:樂橋鄉雙山儺班,傳6代、漢族。四、淮南教派:枇杷鄉樓房楊家儺班,祖師38人,家傳5代,侗族。五、河南教派:楓香鄉新屯譚家儺班,祖師譚法旺從河南安陽學成,家傳6代,漢族。六、四川教派:楓香鄉銀豐陳家儺班,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