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善於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於建築和生活用具上。如門窗、欄杆、樑柱、儺戲面具、衣櫃、桌椅以及楹聯匾額等。石刻多用於石碑、橋樑、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為精湛。刻有人物、龍鳳、獅虎、蝙蝠、麒麟、花草、鳥雀、魚蟲以及神話故事、傳說等。其造型生動,寫實寫真兼備,詩文對聯筆筆精工。
仡佬族婦女善於刺繡。舊時女子出嫁都要準備一套親自刺繡的衣和枕帕、帳簾、床圍等用品。刺繡常用的傳統技法有架繡、挑繡、梭繡、遊繡等。仡佬族婦女在鞋面、圍腰、手帕、腰帶、衣、褲邊以及枕巾、簾子、荷包、褡褳等處都要繡上花樣,用來點綴裝飾。
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紡織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蘭靛,還有毛、絲等。紡織工具有紡車和織布機。明代仡佬族婦女已掌握了以絲麻、棉線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紡織的混紡技術。紡織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染色技術的進步。當時已掌握了用棉、絲、麻、毛等不同織物配料方法和數十種染水的調製方法。而且掌握瞭如何依據染水色度,確定染布量等技巧。新中國成立以後,石阡縣城建有民族絲織廠、印染廠、大布廠、竹器社等。
仡佬族的喪葬儀式紛繁複雜,一般有為死者淨身、換衣、裝殮、開路、繞棺、擇地、安葬等儀式。
自古以來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葬式:崖穴葬、巖洞葬、石棺葬、大土包墳等,分佈於全縣各地,俗稱之為:老婆(濮)墳、賴子墳、生基墳、吾公墳。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異。許多石板古墓不順山勢,而是腳登山,頭枕空,與一般順埋相反,故民間有“橫苗倒仡佬”之說。甚至有頭頂天腳立地的豎埋方式。無論豎葬還是倒埋,都是讓亡靈昇天或從山頂上天的意思。
仡佬族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每逢節日祭祀,或紅白喜事,都要煮一碗玉米端上席面,表示對祖先“開荒闢草”的紀念。常用高梁、小米、麥子、紅苕、包穀、蕎子等釀製米酒。俗稱“老火米酒”,四季皆有。有時還將上述農產品,做成粑粑和麵條之類,以補充生活。仡佬族人大多喜歡把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做成酸菜和醃菜。還特別喜歡吃辣椒和糯食,每家每戶都種植,到穀物成熟時,事先弄一點來吃新,先給狗吃,名為“吃薪節”。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醬、黴豆腐、豆辣椒等。而糯米餈粑,可以炸、烤、煮著吃,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
仡佬族人結婚都有一定的程式。先由男家託媒婆向女家提親,女家即便滿意,為顯示女兒身價高貴,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媒婆得跑兩三趟,並帶上雞、酒等見面禮,如禮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辦酒席,白天擺出陪嫁品任人觀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親好友道別。迎親時,迎親花轎由媒婆帶隊,推選族中一位德高望眾者為押禮先生,組成迎親隊。迎親隊拂曉出發,一路上嗩吶、鑼鼓配合吹奏迎親曲調。新娘上轎前,由福壽雙全的婦女幫助開臉、梳妝打扮、穿上大紅寬袖長袍嫁衣,並配上“背鏡”。孃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伕。花轎前掛銅境,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大多傳統節日與漢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殊的民族節日,如敬雀節、吃新節、拜樹節等。在這些節慶活動中,最具仡佬族特色的要數“敬雀節”和“毛龍節”了。
“敬雀節”是石阡堯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鷹和十二隻綵鳳,祈禱五穀豐登、家業興旺、子孫發達的一種祭祀活動,每年在古歷二月初一舉行。堯上祠堂旁的壩子上高聳的葫蘆神鷹架就是當地的圖騰。“雀”是仡佬族人對飛